髑髅前,脑盖后,一点洞明光影里走。
咄,然灯古佛转譊讹。
释如净,字长翁(《中国佛学人名辞典》),俗姓俞,明州苇江(今浙江宁波)人。初自芙蓉山至明州雪窦山谒智鑑禅师,相侍十五年。宁宗嘉定三年(一二一○)受请住建康府清凉寺。迁台州瑞巖寺、临安府净慈寺、庆元府瑞巖寺,再住净慈寺。晚受诏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爲青原下十六世,雪窦智鑑禅师法嗣。约卒于理宗宝庆间,行脚四十余年,卒年六十六(《语录·辞世颂》)。有《天童如净禅师语录》二卷、《天童如净禅师续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续语录》及所附《观音导利兴圣宝林寺入宋传法沙门道元记》。 如净诗,以辑自《语录》、《续语录》者依原卷次编爲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偈颂三十四首》是宋代佛教僧人释如净所写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髑髅前的景象,以及髑髅中的微光在阴影中的流动。诗词以古佛转譊讹的声音进行结尾。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髑髅前,
脑盖后,
一点洞明光影里走。
咄,
然灯古佛转譊讹。
这首诗词的诗意深邃而富有禅意。作者通过描绘髑髅前的景象,展示了生死之间的无常和虚幻。脑盖后的一点微光象征着内心的智慧,它在阴影中闪烁不定,暗示着人们内心的疑惑和迷茫。最后的“咄”声,仿佛是古佛发出的声音,转动着灯盏,揭示了世间的幻象和错觉。
这首诗词通过简练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将生死、虚幻和智慧相结合,展现了佛教哲学中对于人生本质的思考。它提醒人们要认识到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以及超越现实的真实智慧的追求。通过揭示幻象和错觉,诗词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真实意义,并寻求内心的觉悟与解脱。
《偈颂三十四首》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邃的诗意,为读者带来了一场关于生死与智慧的思想之旅。通过髑髅前微光的描绘,诗词向读者传递了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超越现实的追求,引发读者对于生命和存在的思索。
清淮南岸家山树,黑水东边第一栽。影近画梁迎晓日,香随绿酒入金杯。根留本土依江润,叶起寒棱映月开。早晚阴成比梧竹,九霄还放彩雏来。
漫漫晴波,澹澹云罗。傍春江、是处经过。桃花解笑,杨柳能歌。尽百年身,千古意,两蹉跎。酒恶无聊,诗苦成魔。只闲情、不易消磨。几人樵径,何处山阿。恨夕阳迟,芳草远,落红多。
闻道歌行伏李绅,古来贤守是诗人。久钦乐广怀披雾,一见周瑜胜钦醇。海内期公黄合老,尊前容我白纶巾。佳篇咀嚼真堪饱,此日何忧甑有尘。
独上七盘去,峰峦转转稠。云中迷象鼻,雨里下筝头。水没荒桥路,鸦啼古驿楼。君今在城阙,肯见此中愁。
结茅竹里似岩栖,面面窗开翠色迷。长听雨来虚榻外,不知日转曲阑西。奚奴扫地收新箨,吟客敲门看旧题。几欲相寻无路入,鹧鸪何处隔烟啼。
行吟不放盏,坐钓亦携书。山鸟时调弄,阶莎勿剪除。习眠如湿柳,避客似惊鱼。游冶非吾意,春光任尔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