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头秃尽一毫通,至治寥寥静极中。
点起风云传号令,雷霆泼墨振纲宗。
释如净,字长翁(《中国佛学人名辞典》),俗姓俞,明州苇江(今浙江宁波)人。初自芙蓉山至明州雪窦山谒智鑑禅师,相侍十五年。宁宗嘉定三年(一二一○)受请住建康府清凉寺。迁台州瑞巖寺、临安府净慈寺、庆元府瑞巖寺,再住净慈寺。晚受诏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爲青原下十六世,雪窦智鑑禅师法嗣。约卒于理宗宝庆间,行脚四十余年,卒年六十六(《语录·辞世颂》)。有《天童如净禅师语录》二卷、《天童如净禅师续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续语录》及所附《观音导利兴圣宝林寺入宋传法沙门道元记》。 如净诗,以辑自《语录》、《续语录》者依原卷次编爲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诗词:《偈颂三十四首》
作者:释如净
朝代:宋代
译文:
墨迹干枯,一毫笔尖灵通,
至治时期,宁静无声。
点燃风云,传达命令号令,
雷霆般的墨汁振奋纲纪。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笔头干枯一毫的状态,表达了至治时期的宁静与静谧。在这宁静的背后,却点燃了风云,传达着号令。诗人使用雷霆来比喻墨汁,意味着墨汁振奋纲纪,具有巨大的力量。
赏析:
《偈颂三十四首》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意境和思想。诗人以一毫笔尖干枯来象征至治时期的宁静,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静谧的氛围。然而,在这宁静的表面之下,诗人揭示了风云的点燃和传达命令的力量。雷霆般的墨汁振奋纲纪,展现了墨迹的力量和影响。整首诗词通过对墨迹的抒发,探讨了秩序和力量的关系,传达了作者对至治时期的思考和理解。
这首诗词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将墨迹与至治时期的宁静、风云传达的力量相联系。通过对墨迹的描述和赋予墨汁雷霆的象征意义,诗人成功地创造出了一种富有张力和想象力的意境。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至治时期的理解和对秩序与力量关系的思考,同时也能够体味到诗人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意境的美感。
芳事晚。数点杏钿香浅。恻恻轻寒风翦翦。锦屏春梦远。稚柳拕烟娇软。花影暗藏深院。初试轻衫并画扇。牡丹红未展。
潼津罢警有招提,近百年无战马嘶。壮士不言三尺剑,谋臣休道一丸泥。昔时驰道洪波上,今日宸居紫气西。关吏不劳重借问,弃繻生拟入耶溪。
人生南北如歧路。惆怅方回断肠句。四野碧云秋日暮。苇汀芦岸,落霞残照,时有鸥来去。一杯渺渺怀今古。万事悠悠付寒暑。青箬绿蓑便野处。有山堪采,有溪堪钓,归计聊如许。
揽辔疲宵迈,驱马倦晨兴。既出封泥谷,还过避雨陵。山行明照上,谿宿密云蒸。登高徒欲赋,词殚独抚膺。
千盖笼花斗胜春。东风无力扫香尘。尽沿高阁步红云。闲里暗牵经岁恨,街头多认旧年人。晚钟催散又黄昏。
十月霜风寒,山木俱摧折。独此冰玉姿,照影清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