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不知来日事,贪嗔痴爱度朝昏。
披毛戴角更相互,岂识修真般若门。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偈颂三十首》是宋代佛教僧人释印肃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今日不知来日事,
贪嗔痴爱度朝昏。
披毛戴角更相互,
岂识修真般若门。
中文译文:
今天不知道明天的事情,
贪嗔痴爱占据了我的白天和黑夜。
互相披戴毛皮和角,
却不明白修行真理的般若之门。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迷失自我的状态的思考和警示。诗中提到的“不知来日事”表示人们对未来的事情缺乏了解和预见,过于沉迷于眼前的忙碌和欲望,没有真正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诗中的“贪嗔痴爱”指的是人们执着于财富、嫉妒和欲望,这些贪嗔痴的情感占据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无法摆脱世俗的纷扰。
“披毛戴角”这一描写象征着人们追求虚幻和表面上的东西,彼此争斗和攀比,忽略了内心的修行和真实的境界。
诗的最后一句“岂识修真般若门”是诗人对人们追求内心宁静和智慧的呼唤。般若是佛教中的智慧,修真意味着修行追求真理和解脱。诗人认为人们对于真理和解脱的认识非常浅薄,没有真正理解修行的意义和价值。
这首诗以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揭示了人们在俗世中追求功名利禄和物质享受的盲目行为,呼吁人们要超越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通过对人性弱点的揭示和对修行境界的思考,诗词引发了对于生命意义和修行道路的深入思考。
竹梧满秋庭,萧萧凉气早。孤灯照跏趺,高僧坐来晓。风清鹤梦醒,云淡钟声杳。尘事永相忘,心空众缘了。
万里闽中去渺然,孤舟水上入寒烟。辕门拜首儒衣弊,貌似牢之岂不怜。
一口吸尽西江水,马师家风擢然起。老庞俯伏嗣芳尘,古也今也谁如此。超然道与若人交,南游浩意未相饶。风清骨秀眼寒碧,玉井冰壶冻不消。羌床孤卧净名室,无住无依脱虚溢。渊然一默乃全提,不二门开肖当日。佛事圆来作归想,出门歧路平如掌。到家儿女独圞头,相对无言得真赏。
树德岂孤迈,降神良并出。伟兹廊庙桢,调彼盐梅实。正悦虞垂举,翻悲郑侨卒。同心不可忘,交臂何为失。清路荷前幸,明时称右弼。曾联野外游,尚记帷中密。新恸情莫遣,旧游词更述。空令还辱和,长叹知音日。
冬虽无火抱元阳。夏绝清泉饮玉浆。蜡烛不烧明性烛,沉香无用*心香。三年赤脚三年愿,一志青霄一志长。守服山侗环堵内,无恩相报害风
古庙里头回避得,纸钱堆畔暗嗟吁。闲神野鬼皆惊怕,只为渠侬识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