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声不断前旬雨,电影还连后夜雷。
麦怕水侵秧怕冷,蚕桑犹要暖来催。
众生没在苦,苍生良可哀。
咄,杲日当空慧眼开。
释如净,字长翁(《中国佛学人名辞典》),俗姓俞,明州苇江(今浙江宁波)人。初自芙蓉山至明州雪窦山谒智鑑禅师,相侍十五年。宁宗嘉定三年(一二一○)受请住建康府清凉寺。迁台州瑞巖寺、临安府净慈寺、庆元府瑞巖寺,再住净慈寺。晚受诏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爲青原下十六世,雪窦智鑑禅师法嗣。约卒于理宗宝庆间,行脚四十余年,卒年六十六(《语录·辞世颂》)。有《天童如净禅师语录》二卷、《天童如净禅师续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续语录》及所附《观音导利兴圣宝林寺入宋传法沙门道元记》。 如净诗,以辑自《语录》、《续语录》者依原卷次编爲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这首诗词是《偈颂三十八首》,作者是宋代的佛教僧人释如净。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分析:
中文译文:
檐声不断前旬雨,
电影还连后夜雷。
麦怕水侵秧怕冷,
蚕桑犹要暖来催。
众生没在苦,
苍生良可哀。
咄,杲日当空慧眼开。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春季的景象,以及其中蕴含的人间苦难和希望。
首先,诗中通过“檐声不断前旬雨,电影还连后夜雷”这样的描写,展现了春季阴雨连绵、雷电交加的气候。檐声和电影都是春雨的声响,将读者带入了雨水纷飞的春季场景之中。
接着,诗中提到了麦子怕水侵、秧苗怕寒冷的情景,将农作物的生长与春季的气候联系在一起。这种情景揭示了自然界生物的脆弱性和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
然后,诗中表达了对众生苦难的关注。诗人在提到“众生没在苦,苍生良可哀”时,通过词语的音韵和意境,表达了他对众生苦难的同情之情。这表明佛教的慈悲思想渗透在诗人的笔下。
最后,诗人在末句中提到“咄,杲日当空慧眼开”,意味着良辰美景,也暗示了希望与光明。这句话可以被视为整首诗的亮点,它使整首诗的气氛趋于明亮和抒发了对未来的希冀。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春季的景物,展现了世间万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脆弱性和适应能力,同时表达了佛教教义中的慈悲思想和对苦难的关怀,最终回归到光明和希望之中。
凤楼鸳瓦蟾波湿,众籁声沉百虫蛰。仙盘云表露成霜,何人夜斗年衣泣。芝泥香熟封诏书,河汉西倾移斗车。阴风槭槭起庭树,寒澌戛戛鸣宫渠,千庐递唱传宵警,海山鳌背蓬壶顶。金缸珠网结绮钱,玉井银休垂素绠。前席受釐询硕生,观书百斤须中程。投签乍应严鼓节,求衣误听苍蝇声。
朝来户前照镜。含笑盈盈自看。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秪疑落花慢去。复道春风不还。少年唯有欢乐。饮酒那得留残。
薄宦因时泰,凉宵寓直初。沉沉仙阁闭,的的暗更徐。霁色连空上,炎氛入夜除。星回南斗落,月度北窗虚。待漏残灯照,含芳袭气馀。寐来冠不解,奏罢草仍书。幕府惭良策,明曹愧散樗。命轻徒有报,义重更难疏。燕厦欣成托,鹓行滥所如。晨趋当及早,复此戒朝车。
寒苦同登甲乙科,天涯相对合如何。心存阙下还忧畏,身在樽前且笑歌。闲上碧江游画鷁,醉留红袖舞鸣鼍。与君今日真良会,自信粗官乐事多。
素练横斜雪满头,银潮吹浪玉山浮。犹疑海若夸河伯,豪悍须教水倒流。
历览溪中有底鸣,萧然芦叶蓼花汀。元来轿顶鸣鸣响,将谓风声是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