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无心而自闲,天无际而能宽。
道无像而普应,神无虑而常安。
随之也不见去迹,迎之也不见来端。
一藏教只成赞叹,三世佛止可傍观。
烛晓堂虚,织妇转机梭路细。
水明夜静,渔老拥蓑船月寒。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偈颂七十八首》是宋代释正觉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云无心而自闲,
天无际而能宽。
道无像而普应,
神无虑而常安。
随之也不见去迹,
迎之也不见来端。
一藏教只成赞叹,
三世佛止可傍观。
烛晓堂虚,
织妇转机梭路细。
水明夜静,
渔老拥蓑船月寒。
诗词的中文译文:
云朵无所牵挂而自在,天空无边无际而宽广。
道理无形无像却普遍适应,神明无忧无虑而常安。
随着它也不见它的离去痕迹,迎接它也不见它的来临端倪。
一部佛教经典只能引起赞叹,三世佛陀只能远远观望。
烛光拂晓时,殿堂空寂而虚无,
织妇在转动织机,细细地编织着布路。
清澈的水中,夜晚宁静无声,
渔翁拥着蓑衣,乘船在寒冷的月光中。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深邃的语言,表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和宁静自在的心灵状态。作者以自然的事物为比喻,描述了一种超越形象和物质的境界。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无形无物的云、天、道和神,它们都具有自由、广阔、普遍和安宁的特点。云自由自在地漂浮,天无边无际,道理普适而普遍应用,神明无忧无虑常安详。这些抽象的意象代表了一种超越具象世界的境界,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广阔和灵性的向往。
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这种境界的特点。它们无迹可寻,无端可察,既无法追踪其离去的痕迹,也无法预见其到来的端倪。这表明这种境界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超越世俗的存在。
最后两句以日出时的烛光和夜晚的渔翁为形象,描绘了宁静和安详的景象。烛光映照着空寂的殿堂,织妇细心地编织着布。水清澈明亮,夜晚静谧无声,渔翁披着蓑衣,乘船在寒冷的月光中。这些景象传达出宁静、安详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感觉。
整首诗词通过抽象的意象和具体的景象相结合,表达了超越尘世的境界和内心的宁静自在。它呈现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追求心灵自由和安详的意境,引导人们超脱尘俗,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愿。
秋日西山明,胜趣引孤策。桃源数曲尽,洞口两岸坼。还从罔象来,忽得仙灵宅。霓裳谁之子,霞酌能止客。残阳在翠微,携手更登历。林行拂烟雨,溪望乱金碧。飞鸟下天窗,袅松际云壁。稍寻玄踪远,宛入寥天寂。愿言葛仙翁,终年炼玉液。
东方正气毓元身,夙禀春阳泽物心。应昴酂侯依汉日,骑箕傅说作商霜。村隆鼎铉关三极,风动笙镛叶八音。稽首君亲同介寿,郧山鄞水等高深。
风来吹叶动。风动畏花伤。红英已照灼。况复含日光。歌童暗理曲。游女夜缝裳。讵诚当春泪。能断思人肠。
蛩馀窗下月,草湿阶前露。晚景凄我衣,秋风入庭树。
琱兴彩仗,祗谐慈宫。宝册前奉,龙挟云从。言备兹礼,于宫之中。惟天子孝,于昭祲容。
乞得残骸老故山,草亭终日对孱颜。孤云百尺起江际,幽鸟数声鸣竹间。众死一身今独健,人忙万物本常闲。此心欲语知谁听,赖有渔樵日往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