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观世音,具足神通力。
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释如净,字长翁(《中国佛学人名辞典》),俗姓俞,明州苇江(今浙江宁波)人。初自芙蓉山至明州雪窦山谒智鑑禅师,相侍十五年。宁宗嘉定三年(一二一○)受请住建康府清凉寺。迁台州瑞巖寺、临安府净慈寺、庆元府瑞巖寺,再住净慈寺。晚受诏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爲青原下十六世,雪窦智鑑禅师法嗣。约卒于理宗宝庆间,行脚四十余年,卒年六十六(《语录·辞世颂》)。有《天童如净禅师语录》二卷、《天童如净禅师续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续语录》及所附《观音导利兴圣宝林寺入宋传法沙门道元记》。 如净诗,以辑自《语录》、《续语录》者依原卷次编爲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偈颂九首》是宋代释如净所创作的一首诗词,它描绘了观世音菩萨(妙音)的神奇力量和无所不在的存在。
诗词的中文译文:
偈颂九首
妙音观世音,具足神通力。
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赞美了妙音观世音菩萨的神奇能力和广泛存在的形象。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一位大慈大悲的菩萨,被认为是救度众生的主要菩萨之一。诗人通过形容菩萨具有无所不在的神奇能力,强调了菩萨的普遍存在和无限慈悲。
诗中的第一句“妙音观世音,具足神通力”,表达了观世音菩萨的神奇能力和智慧。妙音一词暗示了菩萨的声音是悦耳动听的,能够带来宁静和解脱。观世音菩萨以其广大的慈悲心和智慧,具备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通力。
诗中的第二句“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描绘了观世音菩萨无所不在的形象。十方诸国土意味着菩萨的存在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在哪个国家或地方,菩萨都能显现出其身影。这种广泛存在的形象表达了观世音菩萨对众生的普遍关怀和慈悲。
整首诗词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观世音菩萨的超凡能力和广泛存在的形象。它赋予了读者一种安抚和宁静的感觉,同时也呼唤人们对慈悲和智慧的追求,以及对世间众生的关爱。
风帘燕舞莺啼柳,妆台约鬓低纤手。钗重髻盘珊,一枝红牡丹。门前行乐客,白马嘶春色。故故坠金鞭,回头应眼穿。
零落不因春雨,吹嘘何假东风。纱窗一点自然红。费尽工夫怎种。有艳难寻腻粉,无香不惹游蜂。更阑人静画堂中。相伴玉人春梦。
宇定心清面发丹,下床投杖觉轻安。此身已许壶丘子,他日争寻靖长官。
冶长倦缧绁,韩安叹死灰。始验山中木,方知贵不材。
长思双鹤驾长虹,红袖偏争劫海中。有想但看无想日,消沉恩爱付东风。
尽道之谓圣,如天之谓仁。如何仁与圣,天下莫敢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