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起骨堆,虚空剜窟笼。
蓦透两重关,拈却黑漆桶。
释如净,字长翁(《中国佛学人名辞典》),俗姓俞,明州苇江(今浙江宁波)人。初自芙蓉山至明州雪窦山谒智鑑禅师,相侍十五年。宁宗嘉定三年(一二一○)受请住建康府清凉寺。迁台州瑞巖寺、临安府净慈寺、庆元府瑞巖寺,再住净慈寺。晚受诏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爲青原下十六世,雪窦智鑑禅师法嗣。约卒于理宗宝庆间,行脚四十余年,卒年六十六(《语录·辞世颂》)。有《天童如净禅师语录》二卷、《天童如净禅师续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续语录》及所附《观音导利兴圣宝林寺入宋传法沙门道元记》。 如净诗,以辑自《语录》、《续语录》者依原卷次编爲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偈颂九首》是宋代释如净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平地起骨堆,
虚空剜窟笼。
蓦透两重关,
拈却黑漆桶。
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深刻的形象描绘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传达了解脱和解放的哲理。它以平地起骨堆、虚空剜窟笼、蓦然透过两重关、拈却黑漆桶等象征性的意象,表达了禅宗思想中对人生、现实和存在的超越和解构。
赏析:
这首诗词运用了寥寥数语,却展现出宏大的哲学意蕴。首句“平地起骨堆”,以平凡的土地上堆起的骨骸,象征了人的生死和世间的浮华。接着,“虚空剜窟笼”,揭示了现实世界的虚幻和束缚。诗人通过这两句描绘了人们在世俗生活中的困扰和无奈。
然而,接下来的两句“蓦透两重关,拈却黑漆桶”展示了超越和解脱的境界。诗中的“两重关”和“黑漆桶”象征着束缚和限制,而“蓦然透过”和“拈却”则表达了突破和超越的力量。通过这种对比,诗人呼唤读者超越世俗的桎梏,寻求内心的解放和觉醒。
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和强烈的意象,传达了禅宗思想的核心观念。它鼓励人们超越欲望和执着,追求内心的清净和解放。这首诗词以其深邃的哲学思考和简练的表达方式,展示了宋代佛教文化的精髓,并为读者带来静心思考和超越尘世的启迪。
光拂星榆,轮高金掌,暮烟飘尽澄空。素娥幽恨,霜艳洗铅红。醉把摩云妙手,教纤翳、不点青铜。知多少,天高露冷,争占九秋风。歌钟。邀胜侣,园攀琼树,帘卷珠宫。算庾楼吟赏,今古应同。多谢秦娥绝唱,声声为、飘入云中。留仙住,莫教清影,容易转梧桐。
东风弄巧补残山,一夜吹添玉数竿。半脱锦衣犹半著,箨龙末信没春寒。
深愿弘慈无缝罅。乘时走入众生界。窈窕丰姿都没赛。提鱼卖。堪笑马郎来纳败。清冷露湿金襽坏。茜裙不把珠缨盖。特地掀来呈捏怪。牵人爱。还尽许多菩萨债。
宜阳南路是仙山,雪拥云埋杳霭间。洗眼来看无处觅,不知可复在尘寰。
自幼耽章句,年高竟未工。自称豁达老,人号嗫嚅翁。
泮池雨过新水长,江南鳜鱼大如掌。沙边细荇时吐吞,水底行云递来往。其间种类多莫辨,短者如针细如线。三年养得鳞甲成,万里空嗟画图见。一官蓟北复巴西,丹青不改鬓成丝。遥怜天路飞腾地,长记春风长养时。宦途萍水纷无迹,再见此图三叹息。远行珍重寄双鱼,鱼中定有长相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