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叶经冬不识霜,杞茅蒙润已宜汤。
夜除爱日太和境,衣袂轻风单薄装。
盘绾翠丝春意近,盏浮清艳腊容光。
东君又试芳菲手,行乐宁嗟鬓转苍。
胡寅(一○九八~一一五六),字明仲,学者称致堂先生,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安国子。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进士。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以御史中丞何?荐,除秘书省校书郎,迁司门员外郎。汴京陷,弃官归。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爲驾部员外郎,寻除起居郎,以上万言札子忤时相,主管江州太平观。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復爲起居郎,迁中书舍人。出知永州、邵州、严州。八年,除礼部侍郎,兼侍讲,寻直学士院。丁父忧,服除奉祠,俄致仕,居衡山。二十年,以忤秦桧,责新州安置。桧死,诏自便,寻復旧官。二十六年卒,年五十九。有《斐然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三五有传。 胡寅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斐然集》(其中诗五卷)爲底本。校以清经钼堂钞本(简称钞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法式善存素堂辑钞《宋元诗集八十二种》中的《斐然集》(存三卷,简称存本,藏北京图书馆)。集中诗集外之诗,附于卷末。
《即事》是一首宋代胡寅创作的诗词。这首诗描绘了冬季即将过去,春天即将到来的景象,以及作者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梧叶经冬不识霜,
杞茅蒙润已宜汤。
夜除爱日太和境,
衣袂轻风单薄装。
盘绾翠丝春意近,
盏浮清艳腊容光。
东君又试芳菲手,
行乐宁嗟鬓转苍。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描写自然景象为主,通过描绘梧桐树叶和杞草在冬季中的表现,表达了冬去春来的迹象,寄托了对春天即将到来的期待。梧桐树叶经历了整个冬季,却没有感受到严寒的霜冻,而杞草则蒙上了冬雨,适合用来煮汤。这种描述揭示了自然界中不同植物对季节变化的适应和不同经历的差异。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一个夜晚,夜幕中的景色宜人,没有寒冷的气息。夜晚除去黑暗,爱日升起,给人一种温暖和和谐的感觉。同时,诗人提到自己的衣袖被轻风吹动,衣服单薄,暗示着诗人身世的寂寞和脆弱。
第三节描述了春天的临近。翠绿的丝线已经盘绕,春意渐浓。诗人用盏来形容春天的容颜,浮现出清新和艳丽的意象。腊月即将过去,春天的光辉即将到来。
最后两句是对东君的夸赞。东君指的是东方的君主,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东君又试着展示芳菲之手,行乐的景象,作者则表示不嗟叹自己鬓发转苍老,而是对东君的喜悦和赞美。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季节更替和人事变迁的感慨。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春天的期待以及对东君的赞美,传达了对美好生活和逝去时光的思考和珍惜之情。同时,诗中以梧叶、杞茅、翠丝等形象的运用,展现了对自然界的敏锐观察和细腻描绘的才华。
得让酿法乃尔佳,连引数杯极口夸。须臾忘物亦忘我,是非荣辱不可加。儿童相随拍掌笑,阿翁醉也扶归家。平生故人赵半刺,遗骑折送园中花。饮酒不待劝,夜如何其月欲斜。倒著接(上四下离)自起舞,笛声趁拍鼓三挝。陶陶兀兀意有得,小姬在傍双髻丫。驱令磨墨具氏笔,满幅大草飞
王族亲无儗,皇图庆有归。神枢曾感电,仙寝忽藏衣。正阼尊仁统,新阡袝濮园。朝廷恩称义,孝奏岂天违。
陵上有老柏,柯叶寒苍苍。朝为风烟树,暮为宴寝床。以其多奇文,宜升君子堂。刮削露节目,拂拭生辉光。玄斑状狸首,素质如截肪。虽充悦目玩,终乏周身防。华彩诚可爱,生理苦已伤。方知自残者,为有好文章。
门前宫槐陌,是向欹湖道。秋来山雨多,落叶无人扫。
乘云飞去不辞家,女几荒祠一径斜。溪入乱云鸣佩玦,树蟠苍石老龙蛇。夜寒玉镜悬清月,天碧霓衣曳彩霞。陵谷易迁尘骨老,衰颜更欲服丹砂。
中怜牒讼汩华年,赖有神交肯惠然。万石同登高柳外,一尊相属晚花前。浮云空解遮人境,止水何曾染世缘。安得小舟民衔尾,风樯激箭不须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