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是心光,诸缘唯性晓。
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
心无形影,对缘即照。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诗词:《偈十首》
朝代:宋代
作者:释正觉
诗意:
《偈十首》是一首佛教诗歌,由宋代的佛教僧人释正觉所作。诗中表达了佛法的核心思想,强调心性的本质以及对外界事物的觉知和理解。诗歌以简洁的语言阐述了佛法的教义,强调了人们在当下的觉悟和体验的重要性。
诗意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展现了佛法的智慧。首先,诗中表达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态度,即“万法是心光”,意味着一切现象皆来自内心的光明。这里的“心光”可以理解为内心的智慧和觉知,它是洞察一切事物的源泉。
接着,诗中提到了“诸缘唯性晓”,强调了佛法对于事物的本质的洞察。这句话指出,通过觉知和智慧,我们能够透彻地理解一切事物的真相,超越表象而直接认知其本质。这种对于事物本质的认知,不受外界因缘的干扰,只凭内心的智慧去领悟。
诗的下半部分表达了对人们觉悟的呼唤。诗中说道:“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这句话意味着本来就没有分别迷悟的人,只要在当下觉悟即可。这里强调了觉悟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任何时刻,通过觉知和智慧获得解脱和认知的境界。
最后,诗中提到“心无形影,对缘即照”,强调了内心清净无碍的状态。当我们的心没有被外界的形象所扰乱时,我们就能够准确地理解外界的因缘。这句话也暗示了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的相互关系,只有内心平和宁静时,我们才能真正洞察事物的本质。
总的来说,《偈十首》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佛法的智慧和觉悟的重要性。它呼唤人们在当下去觉察和体验,通过内心的智慧超越表象,洞察事物的本质,并以平静的心境去面对外界的因缘。这首诗词启示人们要用智慧和觉知去体验当下的存在,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大地火发,间不容发。南海崑崙,天寒不袜。祖祖相传,一头搕{左木右上乔右下韭}。
结茅亭下小池新,积雨通沟滟晚春。风掠尘埃出明镜,影吞林木卧青云。泥中苹藻生无数,江上鵁鶄坐得闻。太液渐台深斗极,乘闲杖履得相亲。
千岩万壑碧嶙峋,密有双成瑞此君。破箨猗猗联绿玉,并梢袅袅舞清薰。巧穿怪石嵌空地,色映虚亭窈窕云。比节合心皆美事,孤高殊喜不同群。
北山梨花千树栽,年年清明花正开。薛君好事两邀我,骑马看花携酒来。看花出郭我所爱,况是梨花最多态。我牵尘俗不得赴,花本无情花亦怪。君今折花马上归,索我细咏梨花诗。冰肌玉骨未受饰,敢以粉墨图西施。东坡先生心似铁,惆怅东阑一枝雪。重门晚掩沉沉雨,疏帘夜卷溶溶月。
初从学院别先生,便领偏师得战名。大小独当三百阵,纵横只用五千兵。回残匹帛归天库,分好旌旗入禁营。自执金吾长上直,蓬莱宫里夜巡更。
泉水出幽谷,原流本自清。萦回遍中国,浩荡入东瀛。峡口春雷怒,潭心晓鉴平。悠悠随所值,行止两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