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记梦》

月入千江体不分,道人非复世间人。
锺山南北安禅地,香火他时共两身。

作者介绍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作品评述

《记梦》是一首宋代诗词,由王安石创作。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月亮升起千条江河,无法分辨它的形态,
道士已经不再是尘世的人。
锺山南北都是安静的禅修之地,
香火会在未来共同照亮两个身体。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王安石对于梦境和超越尘世的思考。他通过描绘月亮升起时江河的美景,暗示着梦境的虚幻和变幻无常。他认为梦境中的事物无法被准确地捕捉和定义,就像月亮的形态无法被准确地辨别。诗中的“道人”指的是修行道路上的人,他们已经超越了尘世的束缚,不再被尘世的琐事所困扰。

在第三和第四句中,王安石提到了锺山,这是一个著名的佛教圣地。他表达了对禅修和冥想的向往,认为南北锺山都是可以获得平静和安宁的地方。最后一句中的“香火”象征着信仰和修行,王安石预言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修行的行列中,共同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赏析:
《记梦》这首诗词展现了王安石在思想层面上的追求和对超越物质世界的向往。他通过描绘梦境和道人的形象,表达了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和对内心平静的追寻。诗中的景象和意象细腻而含蓄,给读者带来了一种超越现实的感受。

王安石以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传达了对修行者和修行场所的美好展望。他通过将月亮与梦境相联系,强调了梦境的虚幻和不可捉摸性,进一步突出了超越尘世的主题。整首诗词给人以宁静和寄托的感觉,读者可以从中体味到王安石的内心世界和他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 《渔家傲》

    八月都城新过雁。西风偏解惊游宦。十载辞家衣线绽。清宵半。家家捣练砧声乱。等待中秋明月玩。客中只作家中看。秋草墙头萤火烂。疏钟断。中心台畔流河汉。

  • 《三日岐王宅》

    玉女贵妃生,嫛婗始发声。金盆浴未了,绷子绣初成。翡翠雕芳缛,真珠帖小缨。何时学健步,斗取落花轻。

  • 《端午内中帖子词·皇后阁》

    玉作仙家殿,都无暑气侵。犹裁葵叶扇,常有爱君心。

  • 《平原郡斋二首》

    成巢不处避岁鹊,得巢不安呼妇鸠。金钱满地无人费,一斛明珠薏苡秋。

  • 《送人之荆门》

    长江风飏布帆轻,西入荆门感客情。三国已亡遗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若过旗亭多买醉,不须吊古漫题名。

  • 《西湖晤袁子才喜赠》

    不曾识面早相知,良会真诚意外奇。才可必传能有几,老犹得见未嫌迟。苏堤二月如春水,杜牧三生鬓有丝。一个西湖一才子,此来端不枉游资。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