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言自我去,眼前一似空。
城中岂无人,过目犹飞虫。
又厌尘事多,枳棘生胸中。
安知秋江水,净碧如磨铜。
尚恨有世累,不及垂钓翁。
望望当速来,止琴视孤鸿。
本卷作于皇祐五年(一○五三),是年秋作者丧母,解监永济仓官,扶榇归宣城守制。《宛陵文集》自《和吴沖卿元会》始,原编卷一七;自《依韵和原甫省中松石画壁》始,原编卷一八;自《韩子华遗冰》始,原编卷三九;自《宁陵阻风雨寄都下亲旧》始,原编卷四○。
诗词:《寄李献甫》
何言自我去,眼前一似空。
城中岂无人,过目犹飞虫。
又厌尘事多,枳棘生胸中。
安知秋江水,净碧如磨铜。
尚恨有世累,不及垂钓翁。
望望当速来,止琴视孤鸿。
中文译文:
为何言说我自己已离去,眼前却一片空寂。
城中难道没有人吗,眼前景物如飞舞的虫子。
再次厌倦了尘世的烦扰,内心生长着荆棘。
如何知道秋天的江水,清澈碧绿如同磨过的铜。
我仍然懊恼着世俗的羁绊,无法及上垂钓的老翁。
我期盼着你快点来,让我停止琴音,凝视孤独的鸿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梅尧臣的作品,以寄给李献甫为题。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纷扰尘世的厌倦和对清净宁静的向往。
诗的开头,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何言自我去,眼前一似空。”诗人自问自答,暗示自己已超脱尘世,眼前的景物如同空虚一般。然而,接下来的两句“城中岂无人,过目犹飞虫”,则表明诗人认识到现实世界并非真正空无一人,只是他对世事的看法已经转变,感觉一切都像是飞快而无意义地经过他的眼前。
接下来的两句“又厌尘事多,枳棘生胸中”,展现了诗人对尘世的烦扰和困扰之情。他感到厌倦和担忧,内心充满了荆棘般的痛苦。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诗人对清净和宁静的向往。“安知秋江水,净碧如磨铜”,诗人借秋天的江水来比喻宁静纯净的境界,如同经过打磨的铜一样明净。他渴望摆脱世俗的羁绊,寻求内心的净土。
最后两句“尚恨有世累,不及垂钓翁。望望当速来,止琴视孤鸿。”表达了诗人对逍遥自在的渴望。他感叹世俗的牵绊仍然令他懊恼,而他却无法像垂钓的老翁那样自在自得。他期待着远离纷扰的人或事物的到来,以止住琴音,凝视远飞的孤独鸿雁,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尘世繁华的疲倦和对宁静清净的追求。通过对比诗人内心的焦躁与对外在环境的反思,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怀和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中文译文:
何言自我去,眼前一似空。
城中岂无人,过目犹飞虫。
又厌尘事多,枳棘生胸中。
安知秋江水,净碧如磨铜。
尚恨有世累,不及垂钓翁。
望望当速来,止琴视孤鸿。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作品,题为《寄李献甫》。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宁静自由的向往。
诗的开头,“何言自我去,眼前一似空”,诗人自问自答,表达了他已超脱尘世的状态,眼前的一切都显得空虚。然而,“城中岂无人,过目犹飞虫”这两句则表明诗人认识到现实世界并非真正空无一人,只是他对世事的看法已经发生变化,感觉一切都像是匆匆而过的虫子一样。
接下来的两句“又厌尘事多,枳棘生胸中”,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和内心的痛苦。他感到厌倦和困扰,内心充满了荆棘般的痛苦。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诗人对清净和宁静的向往。“安知秋江水,净碧如磨铜”,诗人以秋天的江水比喻宁静纯净的境界,如同经过磨光的铜一样清澈明亮。他渴望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纯净。
最后两句“尚恨有世累,不及垂钓翁。望望当速来,止琴视孤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他感叹世俗的牵绊仍然让他懊恼,而他却无法像垂钓的老翁那样自在自得。他期待着远离纷扰的人或事物的到来,让他停下琴音,凝视远飞的孤独鸿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尘世繁华的疲倦和对宁静自由的追求。通过对比诗人内心的焦躁和对外在环境的反思,表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的情怀和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僧馆经年学,书签尽日抽。空闻割鸡笑,不见化凫留。瘴月晓还落,蛮云冷未收。西华夜来雨,净洗一生愁。
沄沄逆素浪,落落展清眺。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空灵霞石峻,枫栝隐奔峭。青春犹无私,白日亦偏照。可使营吾居,终焉托长啸。毒瘴未足忧,兵戈满边徼。向者留遗恨,耻为达人诮。回帆觊赏延,佳处领其要。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云中台殿泥中路,既阻同游懒却还。将谓独愁犹对雨,不知多兴已寻山。才应行到千峰里,只校来迟半日间。最惜杜鹃花烂漫,春风吹尽不同攀。
戒君刻薄议申韩,老子申韩岂二端。横势始辞终复擅,异端每向遁辞看。
自家先已痴,逢迷实不迷。能令石人舞,解使木哥吹。寂寂孤云裹,逍遥勿我知。万亿恒沙佛,皆同一性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