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发闻至道,荣辱久齐观。
中年婴世故,已复傲忧患。
闲居虽荒寂,几杖颇清晏。
悠悠闲晷景,草草贫寝饭。
狂言无为发,浊酒醉自劝。
与君通家旧,迩者颇屡见。
相望岂示远,数舍隔异县。
吾人师佛祖,妙旨得忍粲。
敛藏避世俗,未免逢侮讪。
坐令鬓垂雪,犹把从事版。
尺书每见警,妙语珠在贯。
复君进明德,同遂丘壑愿。
张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人称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长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爲诗文服膺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临淮主簿。元丰元年(一○七八),爲寿安尉。七年,迁咸平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太学录召试馆职,歷秘书丞、着作郎、史馆检讨。元祐末,擢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直龙图阁学士出知润州,未几,改宣州。绍圣三年(一○九六),管勾明道宫。四年,坐党籍落职,谪监黄州酒税。元符二年(一○九九),改监復州酒税。徽宗即位,起通判黄州,迁知兖州,召爲太常少卿,出知颍州、汝州。崇宁元年(一一○二),因党论復起,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五年,归淮阴。大观二年(一一○八)居陈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有《柯山集》五十卷(另有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张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张耒诗,前二十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柯山集》爲底本;第二十六卷至三十一卷以清光绪广东广雅书局重印武英殿聚珍版《柯山集》附录“拾遗”(陆心源辑)、“续拾遗”爲底本。参校明小草斋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草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吕无隠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张右史文集》(简称丛刊本)、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田毓璠校勘重印粤本《柯山集》(简称田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二、三十三卷。
《寄李端叔二首》是宋代张耒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寄给李端叔的两首诗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思考和感慨。他感叹束发听闻至道,意味着他对道德和真理的追求。他认为在荣辱观念上,他已经久经观察,对人生的荣辱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中年之际,他已经看透了世故,对于人生的忧患也变得更加自豪。尽管他的生活简朴而孤独,但他仍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他的日子过得悠闲,但他的饭食却很简单。他自嘲自己的言辞狂放,但他也会通过饮酒来自我劝慰。他与李端叔有着深厚的交情,虽然他们相隔不远,但由于居住在不同的县,相见并不容易。他们都是佛祖的学生,领悟了佛法的精髓,但他们仍然需要隐藏自己,以避免世俗的纷扰和侮辱。尽管如此,他们的发丝已经开始变白,但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事业。每当他们读到对自己的警示时,他们都会受到启发,他们的言辞就像一串珍珠一样贯穿其中。他希望李端叔能够继续追求明德,与他一同实现自己的理想。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作者通过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描绘,展示了他对道德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对人生荣辱的深刻认识。尽管他的生活简朴,但他仍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自豪。他与李端叔的交情也表达了他对友谊的珍视。整首诗词流露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和追求的坚持。
去时儿在腹,忽已语嚘哑。何日番休了,迎爷两手叉。
绛阙珠宫何处,碧梧双凤吟。为底事、一落人间,轻题破、隐韵天音。当时点云滴雨,匆匆处,误墨沾素襟。算人间、最苦多情,争知道、天上情更深。世事似晴又阴。罗襦甲帐,回头一梦难寻。虎啸崎嵚,护遗迹、尚如今。斜阳落花流水,吹紫宇、澹成林。霜空月明,天风响、环佩飞翠禽
汲水堤边杨柳花,东风吹散五侯家。江南一去繁华远,梦觉青山自煮茶。
秋水江南紫蟹生,寄来千里佐吴羹。楚人欲使衷留甲,齐客何妨死愿烹。下筯未休资快嚼,持螫有味散朝酲。定知不作蟛蜞悮,曾厕西都博士名。
几年不到东岩下,旧住僧亡屋亦无。寒日萧条何物在,朽松经烧石池枯。
水色山光入画屏,浩然相对自由身。芳菲莫恨无情去,天地常藏不尽春。傥得江河化酒醴,何须瓦砾点金银。花开花谢两休问,且向樽前一笑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