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朝人物叹贤豪,凛凛清见晚见褒。
江汉但归沧海阔,丘陵难学太山高。
放怀诗酒机先息,回首功名世自劳。
久愿作公樽俎客,恨无三亩斲蓬蒿。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寄郎侍郎》
两朝人物叹贤豪,
凛凛清见晚见褒。
江汉但归沧海阔,
丘陵难学太山高。
放怀诗酒机先息,
回首功名世自劳。
久愿作公樽俎客,
恨无三亩斲蓬蒿。
中文译文:
《寄郎侍郎》
两朝的人们叹息贤才和豪杰,
凛凛清明的见识被晚辈所称赞。
江汉的壮丽景色只归于浩瀚的大海,
丘陵的高度难以相比太山之峻。
放下胸怀中的诗酒机谋,先放松心情,
回首一生的功名成就,世俗的劳累自有感慨。
长久以来,一直希望成为朝廷高官,享受宴饮的待遇,
可惜没有三亩宅院来种植蓬蒿。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的作品,他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这首诗以寄托情思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矛盾思考和对自然山水的向往。
诗中提到了"两朝人物",指的是过去的贤臣和英豪,他们的清明见识和高尚品德已经被当代的人们所称道。这种对前贤的赞叹,也折射出作者对于当时的政治现状的不满和对理想官员的向往。
江汉指的是长江和汉江,它们的壮丽景色归于浩瀚的大海,意味着伟大的事物归于广阔而辽远的天地,而丘陵则难以与太山这样的高山峻岭相媲美,暗示着作者对于自身才华和志向的怀疑和不安。
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功名成就的厌倦和对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他放下了胸怀中的诗酒机谋,意味着不再追求权势和名利,反而希望回首自己一生的成就,感叹其中的辛劳和劳累。他渴望成为公府中享受宴饮待遇的宾客,但遗憾的是自己没有广阔的土地来栽种蓬蒿,这里象征着宅院和自由安逸的生活。
整首诗通过对过去和现实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矛盾思考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的自然景物,如江汉、丘陵,以及对诗酒和宴饮的描绘,增加了诗的意境和艺术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