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西山凛凛百世师,忍穷受饿终采蕨。
又不见愧谬遗臭几千载,当年方丈厌肥滑。
孰得孰失试大观,较若五味辨甘辣。
冶容媚世吁可怜,羞面雇影自涂抹。
名利物我争锱铢,语笑诩诩已衷甲。
方嗟天际暮云深,还见墙阴春草茁。
旨哉君诗良起予,重把心事为君说。
百年功名亦漫尔,尘路投踪何日脱。
杜范(一一八二~一二四五),初字仪甫,改字成己(《漫塘集》卷一九《杜成己字序》,《宋史》本传作成之),学者称立斋先生,黄巖(今属浙江)人。宁宗嘉定元年(一二○八)进士,调金坛尉,再调婺州司法参军。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爲主管户部架阁文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授军器监丞。累迁监察御史。以劾郑清之,出爲江东提点刑狱。嘉熙二年(一二三八)知宁国府。四年,迁权吏部侍郎兼侍讲,改礼部尚书兼中书舍人。淳祐二年(一二四二),擢同签书枢密院事,四年,迁同知枢密院事。五年卒,年六十四,謚清献。有《清献集》十九卷。事见清同治吴县孙氏刻《杜清献公集》卷首黄裳《戊辰修史丞相杜范传》,《宋史》卷四○七有传。 杜范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明刻《杜清献公集》(简称明本,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并酌校《两宋名贤小集·清献集》(简称名贤集)。明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黄兄宇出示汤丈追和春日诗适有会余情者次韵》是宋代杜范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你是否见过西山峻峭,经历了百年的师傅,
忍受贫困与饥饿,最终采摘蕨菜。
你是否也未曾感到愧疚,留下了千载的臭名,
当年的方丈讨厌肥腻的滑嫩之物。
得与失,孰是孰非,需要做出大胆的观察,
就像辨别五味中的甜辣苦酸咸。
妆容迷人,却只为了迎合世俗的喜好,
羞怯的面孔被虚假的影子掩盖。
名利的物质追逐,我争强好胜,
言语和笑声已经充满了虚伪的自负。
方望天际,暮云深沉,
依然能看到墙阴下春草茁壮。
你的诗歌真是有意义,让我重拾心事,
百年的功名也无所谓,我何时才能脱离尘俗之路。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富有哲理的画面,通过对比和对立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的痛苦和浮华的思考和感慨。
首先,诗中提到了西山百世师傅的形象,强调了他们经历了百年的艰辛和坚守,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的方丈厌恶物质的享乐,以及迎合世俗的妆容和言谈。这种对比暗示了作者对于追求名利和虚伪的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厌倦。
其次,诗中用"辨甘辣"和"孰得孰失"的比喻,呼应了人们追逐名利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选择和取舍。作者以此表达了对于人生价值观的思考,提出了对于功名利禄的质疑。
最后,诗中提到了天际的暮云和墙阴下茁壮的春草,这里展现了一种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宁静、纯朴生活的渴望。诗的结尾表明了作者对于诗歌的信仰和对于内心真实感受的坚守,将诗歌视为表达内心的窗口。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比喻的手法,以对人生价值观和社会现象的思考为主线,表达了作者对于名利追逐和虚伪社会的批判,同时展现了对于自然和诗歌的向往和追求。
竹梧满秋庭,萧萧凉气早。孤灯照跏趺,高僧坐来晓。风清鹤梦醒,云淡钟声杳。尘事永相忘,心空众缘了。
万里闽中去渺然,孤舟水上入寒烟。辕门拜首儒衣弊,貌似牢之岂不怜。
一口吸尽西江水,马师家风擢然起。老庞俯伏嗣芳尘,古也今也谁如此。超然道与若人交,南游浩意未相饶。风清骨秀眼寒碧,玉井冰壶冻不消。羌床孤卧净名室,无住无依脱虚溢。渊然一默乃全提,不二门开肖当日。佛事圆来作归想,出门歧路平如掌。到家儿女独圞头,相对无言得真赏。
树德岂孤迈,降神良并出。伟兹廊庙桢,调彼盐梅实。正悦虞垂举,翻悲郑侨卒。同心不可忘,交臂何为失。清路荷前幸,明时称右弼。曾联野外游,尚记帷中密。新恸情莫遣,旧游词更述。空令还辱和,长叹知音日。
冬虽无火抱元阳。夏绝清泉饮玉浆。蜡烛不烧明性烛,沉香无用*心香。三年赤脚三年愿,一志青霄一志长。守服山侗环堵内,无恩相报害风
古庙里头回避得,纸钱堆畔暗嗟吁。闲神野鬼皆惊怕,只为渠侬识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