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平荆棘盖楼台,楼上笙簧鼎沸开。
欢笑未绝兵火起,从前荆棘却生来。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欢笑》是宋代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划平荆棘盖楼台,
楼上笙簧鼎沸开。
欢笑未绝兵火起,
从前荆棘却生来。
诗意:
这首诗以描绘楼台和人们的欢笑为主题,表达了在战乱纷扰之中,欢笑和战争的矛盾共存的现实。诗人通过对欢笑和战争的对比,反映了社会动荡中人们内心的矛盾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采用了对仗工整的五言绝句的形式,具有较强的韵律感。诗的第一句"划平荆棘盖楼台"描绘了楼台的壮丽景象,通过荆棘与楼台的对比,展现了过去战乱时期的困苦与现在的繁荣。第二句"楼上笙簧鼎沸开"形容楼台上的欢笑声,生动地描绘了人们的欢乐场景,使整首诗充满活力。
然而,第三句"欢笑未绝兵火起"却突然将欢笑与战火联系在一起,展示了战争的残酷现实。这句话揭示了人们在欢笑背后所感受到的威胁和不安,暗示了战争一直存在的可能性。最后一句"从前荆棘却生来"则表达了历史的循环和人们对过去的记忆,暗示着尽管现在欢笑盛行,但战争的阴影仍然存在。
整首诗通过对欢笑和战争的对比,描绘了社会的动荡和人们内心的矛盾。它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忧虑,凸显了人们在繁荣和欢乐之中对战乱的记忆和反思。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展示了邵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触动和对人性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思想意义。
一原英魄一山藏,回首怀忠道路长。天意未开南北限,要教北学王南方。
野凉疏雨歇,春色遍萋萋。鱼跃青池满,莺吟绿树低。野花妆面湿,山草纽斜齐。零落残云片,风吹挂竹谿.
祀惟古典,食乃民天。歆兹洁祀,以应祈年。
闻君罢官意,我抱汉川湄。借问久疏索,何如听讼时。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应念投沙客,空馀吊屈悲。鹦鹉洲横汉阳渡,水引寒烟没江树。南浦登楼不见君,君今罢官在何处。汉口双鱼白锦鳞,令传尺素报情人。其中字数无多少,只是相思秋复春。
平生重然诺,意气横高秋。拔剑悲风吼,上马行报仇。报仇向何处,堂堂九衢路。突上秦王庭,直入韩相府。回身视剑锷,血渍霜华薄。敢持一片心,为君摧五岳。五岳即可摧,此心终不灰。耻没儿女手,完质归泉台。
宝藏如山席六宗,楼船千叠水晶宫。吴儿进退寻常事,汉氏存亡顷刻中。诸老丹心付流水,孤臣血泪洒南风。早来朝市今何处,如悟人间万法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