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父立言敦礼乐,能仁垂训励慈悲。
堪嗟世路营营者,狡佞贪残都不知。
释智圆(九七六~一○二二),字无外,自号中庸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俗姓徐。年八岁,受具于龙兴寺。二十一岁,传天台三观于源清法师(吴遵路《闲居编》序)。居杭州孤山玛瑙院,与处士林逋爲友(《咸淳临安志》卷七○)。真宗干兴元年卒,年四十七。謚号法慧(《武林高僧事略》)。有杂着,闲居编》五十一卷,仁宗嘉祐五年刊行于世。 智圆诗,存于《闲居编》卷三七至五一。《闲居编》无单本传世,惟见《续藏经》。今录诗十五卷,即以上海涵芬楼影印日本大正《续藏经》本爲底本。
《湖西杂感诗》是宋代释智圆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
尼父立言敦礼乐,
能仁垂训励慈悲。
堪嗟世路营营者,
狡佞贪残都不知。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感叹和思考。
首先,诗中提到了尼父,指的是僧侣的父亲,他坚持言说要弘扬礼乐之道,以期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鼓励他们拥有慈悲之心。这体现了尼父的高尚品德和对道德教育的重视。
然而,接下来的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叹息。他说世路上的人们纷纷忙碌,却对尼父的教诲漠不关心,对于善恶的区分并不了解。他们中有些人狡猾奸诈,有些人贪婪残暴,都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的危害和错误。
这首诗词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反思,表达了作者对人们追求仁爱和慈悲的呼唤。它呈现了作者对于道德价值的思考,同时也对社会风气的冷漠和堕落感到遗憾。它提醒人们要重视道德教育,培养慈悲之心,以期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和善良的社会。
闻看西涧月,秋阁与僧开。正是相思夜,钟声君处来。
此别难重陈,花深复变人。来时梅覆雪,去日柳含春。物候催行客,归途淑气新。剡川今已远,魂梦暗相亲。
沙合南台会有期,沙边筑屋俯清漪。宋香陈紫丹成后,渭绿湘斑族盛时。长者时怀流水念,老兄元爱白云知。一尘不到忘言处,云在青天水在池。
物生各有性,矫之理宜伤。如何生微木,揉结始滋芳。开花不满把,琐碎垂丹黄。岂识青桂枝,一引百丈缰。
去帆楚天外,望远愁复积。想见新安江,扁舟一行客。清流数千丈,底下看白石。色混元气深,波连洞庭碧。鸣桹去未已,前路行可觌。猿鸟悲啾啾,杉松雨声夕。送君东赴归宁期,新安江水远相随。见说江中孤屿在,此行应赋谢公诗。
天风索索鸣枯桑,天寒自兹繁雪霜。故人别我向何许,兰溪水深苇可杭。忆初识君上君堂,论交许参鸿雁行。三年还往少间断,惠好如此宜毋忘。人生会合胡能常,君行我留增慨慷。虽云吴楚数驿地,书札便恐疎寄将。君才有如玉截肪,不待雕琢成文章。一官婆娑百僚底,众谓宝器横道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