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虎跑泉》

亭亭石塔东峰上,此老初来百神仰。
虎移泉眼趁行脚,龙作浪花供抚掌。
至今游人灌濯罢,卧听空阶环玦响。
故知此老如此泉,莫作人间去来想。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作品评述

《虎跑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亭亭石塔东峰上,
此老初来百神仰。
虎移泉眼趁行脚,
龙作浪花供抚掌。
至今游人灌濯罢,
卧听空阶环玦响。
故知此老如此泉,
莫作人间去来想。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座位于东峰上的石塔,以及与之相关的虎跑泉。诗人表达了对这座石塔的赞叹,称它受到百神的崇拜。他描述了虎跑泉的景象,形容泉水如虎在眼前奔跑,像龙在拍打波浪,给人以震撼之感。诗人提到游人灌溉完毕后,仍然可以躺在空阶上,聆听泉水拍打空阶所发出的宝玉的声音。通过这些描写,诗人认为这座石塔和虎跑泉是如此卓越,以至于人们无法用人间的概念去理解和思考它们。

赏析:
《虎跑泉》通过对石塔和泉水的生动描绘,展示了苏轼出色的艺术才华。诗中使用了丰富的形象化语言,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石塔的庄严和泉水的奔放。通过将泉水比喻为奔跑的虎和拍打的龙,诗人增强了诗词的动感和视觉效果。他还巧妙地运用了声音描写,描述了泉水拍打空阶所发出的宝玉声音,使读者仿佛能够亲身体验到这一景象。

整首诗词以景物描写为主,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表达,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和人类无法理解的神秘力量的赞叹。诗中的石塔和虎跑泉被赋予了超凡的形象,超越了人间的尺度和想象。这种超拔的意象和情感使得诗词具有了深远的艺术意义,引发了读者对自然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