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声一夜传刁斗,云雪埋山苍兕吼。
诗成吟咏转凄凉,不如独坐空搔首。
漫漫胡天叫不闻,胡人高鼻动成群。
寒尽春生洛阳殿,回首何时复来见。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这首诗词是王安石的《胡笳十八拍十八首010》,下面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寒声一夜传刁斗,
云雪埋山苍兕吼。
诗成吟咏转凄凉,
不如独坐空搔首。
漫漫胡天叫不闻,
胡人高鼻动成群。
寒尽春生洛阳殿,
回首何时复来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描述北方边塞的荒凉和战乱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乱世的痛苦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的开篇写道,寒冷的风声整夜传来,刀枪相击的声音不断,这象征着战乱的景象和边塞的凄凉。接着以云雪掩埋山峦、苍兕(一种传说中的猛兽)咆哮的形象,进一步描绘了战乱中的荒凉和残酷。
随后,诗人谈及自己写出的诗歌,说吟咏诗篇虽然能转移自己的忧愁,但总是感到凄凉无力,不如孤独地坐着搔首思考。这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的诗歌创作的不满和无奈之情,认为诗歌力量有限,无法真正改变战乱和乱世的现实。
接下来,诗人用"漫漫胡天叫不闻"表达了在乱世中呼救却无人理会的无奈。"胡人高鼻动成群"则描绘了游牧民族的形象,暗示了边塞地区的动荡和战乱。
最后两句"寒尽春生洛阳殿,回首何时复来见",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乱世的期盼。寒冬将过,春天即将到来,但他却不知道何时能再次回到洛阳的宫殿,与亲人团聚。
整首诗以凄凉、荒凉的景象和无奈的心情为主线,表达了作者对乱世的痛苦和对家乡的思念。通过描绘战乱、寒冷和游牧民族的形象,诗人表达了对乱世的无奈和对和平的向往。这首诗在宋代文学中被视为一首典型的边塞诗,展示了王安石独特的感慨和对乱世的思考。
偶作城隅逝,居然物外期。林风瓢易觉,山雨石先知。藤老犹依格,沟斜更会池。看蝉琴误曲,过树路成歧。节近吹花酒,欢留败袄棋。主人名族后,啸竹客忘疲。
去去楞伽子,春深道路长。鸟啼青嶂险,花落紫衣香。此去非馀事,还归内道场。凭师将老倒,一向说荥阳。
忽忽新春过,愔愔一室幽。铜灯立雁趾,石鼎揭龙头。老媿人扶拜,贫无食足谋。退居消日月,太半付庄周。
仙姝天上自无双。玉面翠蛾长。黄庭读罢心如水,闭朱户、愁近丝簧。窗明几净,闲临唐帖,深炷宝奁香。人间无药驻流光。风雨又催凉。相逢共话清都旧,叹尘劫、生死茫茫。何如伴我,绿蓑青箬,秋晚钓潇湘。
未谏瑶华世未知,故人已讶道乡迟。退之著论差伤早,不待阳城伏阙时。
天风飒飒步声虚,一片红云控帝居。闻道茅家开夕宴,上元亲授太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