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遥可说,高虎见秦川。
草木埋深谷,牛羊散晚田。
山平堪种麦,僧鲁不求禅。
北望长安市,高城远似烟。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和子瞻三游南山九首其四大秦寺》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大秦遥可说,高虎见秦川。
草木埋深谷,牛羊散晚田。
山平堪种麦,僧鲁不求禅。
北望长安市,高城远似烟。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苏辙与子瞻游览南山时所见所感。诗中描述了大秦山的壮美景色,以及高虎山对秦川的俯瞰。草木茂盛地生长在深谷之中,牛羊散落在田野中。山势平缓,适合种植麦子,而住在这里的僧人却不追求超脱禅宗修行。北望长安城,高城的轮廓在远处如同飘渺的烟雾一般。
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南山的景色和人物,展示了苏辙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感受。诗中运用了一系列意象,如草木深深地埋在山谷中,牛羊自由地散落在田野间,山势平缓适合种植麦子等,通过这些意象展现了大秦山的宁静和富饶。
苏辙在描绘大秦山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僧人的思考。他提到住在山中的僧人并不追求禅宗修行,这或许是苏辙对僧人生活态度的一种思考。这种对比凸显了人与自然的不同追求,让人们思考内心与外界的关系。
最后两句“北望长安市,高城远似烟”,以北望长安的景象作为结尾,给人以遥远而虚幻的感觉。长安作为当时的都城,被描述成高城远似烟,既有一种宏伟的形象,又带有一种超越尘世的感觉。
整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描写,展示了自然景色和人文风情,引发读者对自然与人性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人生哲理的思索。
江南佳公子,遗我锦绣端。揽之温如春,公子焉得寒。兴雨自有时,肤寸便濛{?漫}。敛藏以自润,牛斗何足干。空庭月与影,强结三友欢。我岂不足欤,要此清团团。所欢在一醉,常恐樽中干。舍酒尚可乐,明珠如弹丸。但恐千仞雀,忽忽发虚弹。迨子闲暇时,种子田中丹。一朝涉世故,
大涤洞沉沉,天柱峰嶪嶪。人世悲落花,观松无易叶。朝夕樵风生,云鹤闲情惬。何当采玉芝,真从从此蹑。
满湖飞雪搅长空。急起呼儿上短篷。蓑笠具,昼图同。钎笛声长曲未终。
前年伐月支,城下没全师。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翚飞栋宇压危峰,面面风光入座中。湖汐近通天阙下,蓬瀛疑在海门东。巡行谁说秦皇事,疏凿今余夏后功。空阔无边惟此地,君侯心与境相同。
清溪似与隐君谋,故入堂前漫不收。盥手从今休汲井,浮觞取意便临流。花漂涧谷来应远,石激琴筝久未休。莫把朱栏强围绕,山家事事要清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