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踏月走东风,坐看春闱锁醉翁。
白发门生几人在,却将新句调儿童。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斋三首》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下面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
当年踏月走东风,
坐看春闱锁醉翁。
白发门生几人在,
却将新句调儿童。
这首诗词的诗意和赏析如下: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轼在除夜和元日期间,省宿致斋的情景。首先,"当年踏月走东风"表达了苏轼回忆往事的心情。"踏月走东风"意味着他在童年时代曾经追逐月亮、奔跑在东风之中,展现了他年少时的活力和豪情。
接着,"坐看春闱锁醉翁"描绘了苏轼坐在室内,通过窗户观察春天的景象。"春闱"指的是科举考试的场所,"锁醉翁"则是指被锁在春闱内的醉鬼。这里用春闱和醉翁作为景物,折射出作者内心对官场生涯和人世纷扰的感慨和担忧。
接下来的两句诗,"白发门生几人在,却将新句调儿童",表达了苏轼对门下学生的思念和对新诗创作的期待。"白发门生"指的是年纪渐长的学生,"新句调儿童"则表示苏轼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具有童心般的纯真和活力。这里通过对学生和新诗的寄托,表达了苏轼对于传承和创新的思考。
整首诗词以回忆、观察和期待为线索,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对学生、诗歌的思考,抒发了苏轼对时光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感慨。同时,通过对童年和成年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于纯真、活力和创新的向往。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抒发了苏轼在岁末时刻的情感和思考,体现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热忱和对人生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