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起青烟,旌旗若涌泉。
国家开气数,陵谷见推迁。
避难浑无地,偷生赖有天。
夜来闻大母,已自纳降笺。
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湖山类稿》卷三《夷山醉歌》),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一二八八)出家爲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着《湖山类稿》十三卷、《汪水云诗》四卷、《水云词》二卷等(《千顷堂书目》卷二九、三二),已佚。今存刘辰翁批点《湖山类稿》五卷;清钱谦益据云间钞诗旧册辑成《水云集》一卷;今人孔凡礼增辑爲《增订湖山类稿》五卷。《南宋书》卷六二有传。 汪元量诗,第一至五卷以清干隆鲍廷博知不足斋刻《湖山类稿》、《水云集》爲底本,删去后者重出之诗。参校清吴翌凤抄本(有清顾至、黄丕烈跋,简称顾本,藏北京图书馆)、明末抄本《汪水云诗抄》一卷(有清毛扆校跋,简称毛本,藏北京图书馆)以及《诗渊》引诗等。另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六卷。
《和徐雪江即事》是宋代诗人汪元量的作品。这首诗以景物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观察和思考。
诗中描绘了辽阔的原野上升起青烟,旌旗如同涌动的泉水一般。这种壮丽的景象暗示着国家的兴盛和繁荣,旗帜飘扬象征着国家的威严和力量。
接下来,诗人提到了国家的命运和历史的变迁。他观察到陵谷的位置在不断改变,这暗示着国家的命运也在演变中。汪元量认为国家的命运是由天数所决定的,而陵谷的变迁则是天数的一种体现。
诗人表达了他自己的困境和无处可避的现实。他说自己无地可逃避,只能依赖天命来谋求生存。这种无奈与无助的感觉在诗中得到了真实的表达。
然而,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一丝希望和转机。诗人在夜晚收到了一封来自大母的信函,这象征着他已经得到了某种庇佑和支持。这封信函给他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也让他感到了一丝安慰和希望。
整首诗以景物描写为基础,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来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诗人通过描绘国家的繁荣与命运的变迁,表达了对时局的观察和思考。他以自己的困境和无奈为例,表达了人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无力感,但最后通过信函的出现,给予了一线希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关切。
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举手指屋脊,云今如此长。开田故岁收,种果今年尝。告叟去复来,耘锄尚康强。死狐正首丘,游子思故乡。嗟我行老矣,坟墓安可忘。
归心不可夺,千里故园春。及见市朝事,却思江海人。烟波方得伴,松月定为邻。愿结虎溪社,休休老此身。
五公稷契益皋夔,朝迹才安辄复危。始信君非讎格处,皆缘国是有摇时。高山日矫行人首,乔木时颦故老眉。莫道落南非美事,也多添得永州碑。
一花带蕊香气满,何况丛生树两行。风露益高秋雨足,请君来此撼琳琅。
紫绶苍髭百岁侵,绿苔芳草绕阶深。不妨好鸟喧高卧,切忌闲人聒正吟。鲁鼎寂寥休辨口,劫灰销变莫宣心。还怜我有冥搜癖,时把新诗过竹寻。
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