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头枯木半生耳,山下琉璃剪碧水。
登山临水两超然,刻烛千篇对夫子。
我生也是不羁人,白眼望天人共嗔。
相逢赖有知音鲍,挥麈不疑咳唾真。
子今更与竹林绝,我独凄然守株拙。
望公声誉腾九天,不惟去作铮铮铁。
邓肃(一○九一~一一三二),初字至宏,改德恭(《默堂集》卷二○《郑德恭字序》),号栟榈,南剑州沙县(今属福建)人。师事李纲,入太学。徽宗宣和元年(一一一九)作诗讽谏花石纲,诏放归(《宋史》卷二二《徽宗四》)。钦宗嗣位,授鸿胪寺主簿。尝诣金营,留五十日而还。金人立张邦昌,奔赴南京。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守右正言(《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五),不三月凡抗二十疏。会李纲罢相,上疏争之,忤执政,送吏部。绍兴元年(一一三一)主管江州太平观。二年,避寇福唐,以疾卒,年四十二(明万历《栟榈先生文集》附录《栟榈先生墓表》)。有《栟榈集》二十五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十六卷)。《宋史》卷三七五有传。 邓肃诗,以明正德罗珊刻《栟榈先生文集》(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参校明万历刻本(十二卷、附录一卷,残存卷一至七以及附录,简称万历本,藏北京图书馆)、清道光刻本(简称道光本,藏北京图书馆)以及《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五一《栟榈诗集》(简称诗集),并酌校清曹琰抄本(简称曹抄,藏北京图书馆)等。底本文字漫漶处,则径据万历本补足。
《和谢吏部铁字韵三十四首·送成彦尉邵武三首》是宋代邓肃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山头枯木半生耳,
山下琉璃剪碧水。
登山临水两超然,
刻烛千篇对夫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自然山水的景象。山头的枯木已有一半长满了耳朵(指杂草丛生),山下的琉璃剪着碧绿的水。站在山上俯瞰水景,作者和自然景物相互独立,超然而存在。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点燃蜡烛,与孔子的思想对话,刻下了一千篇诗文。
我生也是不羁人,
白眼望天人共嗔。
相逢赖有知音鲍,
挥麈不疑咳唾真。
这一节表达了作者不拘束于世俗的个性。他用白眼(一种表达蔑视的目光)望着天上的人们,与他们共同嗔怒。然而,作者幸运地遇到了知音鲍(指鲍照),他们相逢之后,鲍照挥舞着麈(古代官员用来赶走蚊虫的扇子),不怀疑作者的才华,不咳唾(嗤笑)他的真实情感。
子今更与竹林绝,
我独凄然守株拙。
望公声誉腾九天,
不惟去作铮铮铁。
在这一节中,作者表达了与世隔绝的心情。他说自己与竹林(指隐士之境)已经断绝联系,而他独自一人凄然地守着株木,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境地。然而,作者仍然向公众期望自己的声誉能冲上九天,不仅仅成为铮铮有力的人物。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示了作者内心的独立和不拘俗世的态度。他渴望得到知音的理解和赏识,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对声誉的追求。整体上,这首诗词具有一种自由奔放、超然物外的风格,体现了邓肃独特的个性和审美追求。
风有大小,不辨雌雄。山谷之中,遇尔亦凶。
轻肥马上郎,枯槁林下士。声名斲自然,势利焚和气。智人不骇俗,同朝皆用事。物外有华胥,时时梦中至。
盛生东出关,白下桃花满。相逢南阳田,目寄孤云远。君归江国正鸣鸠,草绿空矶燕子愁。与尔期登雨花阁,六朝何处楚江流。
新霜未落汴水浅,轻舸惟恐东下迟。遶城假得老病马,一步一跛饮人疲。到君官舍欲取别,君惜我去频增嘻。便步髯奴呼子履,又令开席罗酒卮。逡巡陈子果亦至,共坐小室聊伸眉。烹鸡庖兔下筹美,盘实飣餖栗与梨。萧萧细雨作寒色,厌厌尽醉安可辞。门前有客莫许报,我方剧饮冠帻欹。
霜染满林红,萧疎夕照中。曾供写秋怨,流出上阳宫。
六国平来四海家,相君当代擅才华。谁知颂德山头石,却与他人戒后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