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高众山下,胜势不自收。
冈峦向眼尽,风籁与耳谋。
鸢飞半岭息,云起当空游。
视身如乘风,超然忘百忧。
暮归室中居,唯见窗户幽。
视听随物变,恍谁识其由。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其七会景亭》是宋代苏辙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亭台高耸于众山之下,胜景之势不可收拾。连绵的山冈在眼前延绵不绝,风的声音与耳相谋。一只鸢鸟飞过半山的岭,云在天空中翻腾自由。我以身体如同乘风而行,超然忘却百种忧愁。黄昏归至室中居住,只见窗户幽深。视听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仿佛谁能理解其中的原由。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辙在鲜于子骏益昌官舍会景亭时的景象和感受。亭台高耸于群山之下,展示出壮丽的景色,山冈连绵起伏,风声在耳边萦绕。鸢鸟在半山的岭上飞翔,云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漂浮。苏辙以自身如同乘风飞行,超然忘却烦恼和忧虑。黄昏时分回到屋中,只能看到幽深的窗户。他感受到视听与周围环境的变化,却不知晓其中的原因。
赏析:
这首诗词以苏辙的真实感受和情感描写为主,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亭台高耸于山下,展示了壮丽的景色,突显了自然的伟大与壮美。山冈连绵不绝,风声在耳边回荡,给人以宽广和自由的感觉。鸢鸟飞翔,云在天空中游走,使人联想到自然界的变幻和流动。而苏辙以身体如同乘风,心灵超然,忘却了百种忧愁,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
然而,黄昏时分回到室中,苏辙只能看到幽深的窗户,视听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他对这种变化的原因感到困惑。这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事变化的无奈和对于人生真相的追寻。整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示了苏辙内心的宁静与超然,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追问。
拂拂深帏起暗尘。清歌缓响自回春。月知灯市云间堕,人对梅花雪后新。杯掌露,舞衣云。酒慵微觉翠鬟倾。洞房不压阳台雨,乞与游人弄晚晴。
玉线穿三穴,金针透九关。自然得见内容颜。云神凭朱栏。正看琼花烂熳。蓦地青衣叫唤。紫微诏下赴蓬莱。仙籍已安排。
读罢黄庭一卷经,磬残烟冷夜坛清。月明何处人开户,惊起松梢睡鹤鸣。
弹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谁道风流种,唬杀寻芳的蜜蜂。轻轻飞动,把卖花人搧过桥东。
汉高曾唱《大风歌》,壮士无衣奈岁何。永夜蛩声偏近枕,深秋木叶未辞柯。鹡瑽毛羽嗟零落,骐骥精神困蒨轲。尚慕信陵公子客,几时报德在山河。
京洛逢春思昔时,翩翩游骑醉中归。平川花柳浓如锦,树树树头蜂蝶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