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和吴仲庶龙图寄德仁致政比部二首》

倦游城阙厌纷华,一棹南归出白沙。
簪绂弃来如释负,山林到处便为家。
流泉绕舍锵金玉,仙饵盈槃泛露霞。
珍重宗英嘉隐操,远裁清句重咨嗟。

作者介绍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作品评述

《和吴仲庶龙图寄德仁致政比部二首》是苏颂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倦游城阙厌纷华,
一棹南归出白沙。
簪绂弃来如释负,
山林到处便为家。
流泉绕舍锵金玉,
仙饵盈槃泛露霞。
珍重宗英嘉隐操,
远裁清句重咨嗟。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苏颂对繁华世界的疲倦和对归隐山林的向往之情。苏颂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和繁华,他选择乘船南归,离开城市的喧嚣,来到宁静的白沙地区。他抛弃了官职和尊荣,心情轻松,如释重负。在山林之间,他感到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家。清澈的流泉环绕着他的住所,发出金玉般的声音,仙饵盛满盘中,泛起露水的霞光。他将珍视那些有道德才能的杰出人物,他们隐居在山林之间,专心从事自己的事业。苏颂远离尘嚣,专注于写作清新的句子,他在心中默默地咨嗟。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苏颂对于繁华世界和官场生活的疲惫和厌倦,以及对山林归隐的向往和渴望。通过对比城市和山林的景象,诗人展现了他内心深处对宁静与自由的追求。他抛弃了繁杂的官职和荣华富贵,选择了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流泉、金玉、仙饵和霞光等意象,给予诗词以清新、宁静和仙境般的色彩,强调了作者对于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最后,苏颂珍重那些具有道德才能的人,他们隐居山林,专心追求自己的理想。整首诗词流畅而抒情,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由、返璞归真、追寻清静生活的心境,展现出对人文关怀和对高尚品质的珍视。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城市与山林、繁华与宁静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繁华世界的疲倦和对归隐山林的向往之情,展现了返璞归真、追求自由和珍视高尚品质的主题。

  • 《无题》

    唱得新翻稳贴腔,阿谁能得肯双双。天宁寺里尊前月,分擘清寒入小窗。

  • 《三登乐》

    久蛰群_,犹未肆、新雷初启。鼓东风、雨膏为洗。望横塘、越溪路,石湖烟水。西接洞庭,下连甫里。忆当年、归计早,扁舟从此。祖清风、相门有几。圃堂高、应解笑,纷纷蜗蚁。锦囊雪月,更看醉里。

  • 《鹧鸪天(乙丑八月十八日寿太孺人)》

    人道今年秋较迟。木犀全未放些儿。不因诞节开千岁,争得今辰把一枝。呼宝鼎,伴渠伊。堂萱喜色正融怡。儿前妇后孙曾从,岁岁称觞无尽期。

  • 《牧翁》

    自家鼻孔自家穿,自家绳索自家牵。自家忽地都忘却,一笛清风送楚天。

  •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须发老如,眉目清亮。秋生野水之中,雪照寒山之上。湛海之心,吞川之量。头头不爽机宜,处处相投稳当。

  • 《已亥杂诗 134》

    五十一人忽少三,我闻陨涕江之南。箧中都有旧墨迹,从此袭以玫瑰函。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