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其十一乐榭》

动静惟所遇,仁智亦偶然。
谁见二物外,犹有天地全。

作者介绍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其十一乐榭》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动静惟所遇,
仁智亦偶然。
谁见二物外,
犹有天地全。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世界的感悟。作者通过描绘园亭中的景物,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观察。作者认为,人生中的动与静、仁与智都是偶然遇到的,不能事先预测或计划。他认为,只有在遇到各种动静、仁智的情况后,才能领悟到天地的全貌,把握人生的真谛。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观察。第一句"动静惟所遇"意味着人生中的各种动静都是偶然遇到的,不能被人们所预测或掌控。第二句"仁智亦偶然"表明人的仁德和智慧也是偶然的品质,不能事先确定或计划。这两句诗揭示了苏辙对人生的谦卑态度,他认为人们应该接受并适应生活中的变动和不确定性。

接下来的两句"谁见二物外,犹有天地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理解。他认为,只有当人们超越个人的局限,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时,才能领悟到天地的全貌。这句诗启示人们要超越个人的私利和狭隘的视野,放眼天地,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明快的节奏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观察。它通过描述园亭中的景物,抒发了作者的感悟和对人生真谛的追求。这首诗词反映了苏辙的豁达、开放的心态,给人以启发,引导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变化和不确定性。

  • 《感事二首》

    流寓无家浪漫行,全家处处话升平。溪山色外京关色,风雨声中读诵声。王莽历期余数在,董贤恩幸几番新。只应不武空憔悴,自有长歌薇蕨春。

  • 《景泰山送友人》

    白云影里话三生,起坐相从夜共行。谊与云天高也薄,道於泰华重邪轻。酒非贪饮惟知己,诗不求工贵适情。但使忘年成莫逆,何须肉袒负渠荆。

  • 《满江红》

    千里酸风,茂陵客、咸阳古道。宫门夜、马嘶无迹,东关云晓。牵上魏车将汉月,忆君清泪知多少。怅土花、三十六宫墙,秋风袅。浥露兰,啼痕绕。画阑桂,雕香早。便天还知道,和天也老。独出携盘谁送客,刘郎陵上烟迷草。悄渭城、已远月荒凉,波声小。

  • 《三月三日上忠襄坟,因之行散,得十绝句》

    长千桥外即乌衣,今著屠沽卖菜儿。晋殿吴宫犹碧草,王亭谢馆尽黄鹂。

  • 《说诗》

    文章妙绝有邱迟,一纸书中百首诗。正在将军旗鼓处,忽然花杂草长时。

  • 《游仰山欲游兰若不果怀混融二首》

    欲寻兰若尉知名,獭迳桥头水乱鸣。引领白云人甚远,纵游谁解饮渊明。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