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胸次著嵯峨,到得庐山鬓欲皤。
列岫但蒙排闼入,一壶未许扣舷歌。
清风六月犹嫌剩,明月三秋不厌多。
拟向清朝新白鹿,结茅深处傍松坡。
陈宓(一一七一~一二三○),字师復,学者称復斋先生,莆田(今属福建)人。俊卿子。少及登朱熹之门,长从黄榦学。以父荫入仕。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调监南安盐税(本集《丁巳选调》)。歷主管南外睦宗院,再主管西外。嘉定三年(一二一○),知安溪县(明嘉靖《安溪县志》卷六)。七年,入监进奏院,迁军器监簿。九年,因建言忤史弥远,出知南康军。任满,改知南剑州,创延平书院。十七年,命知漳州,闻宁宗卒,乞致仕。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起提点广东刑狱,未上,主管崇禧观。绍定三年卒,年六十。追赠直龙图阁。有《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二十三卷等。事见清干隆《福建通志》卷四四,《宋史》卷四○八有传。 陈宓诗,以清抄《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藏南京图书馆)爲底本。底本形式尚整饬,但错漏极多,除少量酌校有关书引录,大量明显形误字、别体字径改;涉及文义的误字,改后加校;部分无法确定的错漏,加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和天台戴复古韵》是宋代陈宓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半生胸次著嵯峨,
到得庐山鬓欲皤。
列岫但蒙排闼入,
一壶未许扣舷歌。
清风六月犹嫌剩,
明月三秋不厌多。
拟向清朝新白鹿,
结茅深处傍松坡。
诗意: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山水之美的赞美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思考。诗中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清朝的向往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庐山为背景,通过描绘山岳之雄奇壮美,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诗词的前两句“半生胸次著嵯峨,到得庐山鬓欲皤。”描述了诗人的年岁已经不轻,但是他依然怀揣着雄心壮志,对庐山的景色赞叹不已。诗中的“列岫但蒙排闼入”表达了诗人登山的壮丽景象,他仿佛穿越列岫之间,进入了神奇的山间世界。
接下来的两句“一壶未许扣舷歌”描绘了诗人在山间寻找一处幽静之地,准备高歌一曲。这里的“一壶”可能指的是酒,而“扣舷歌”则是指高歌一曲。诗人沉醉于山水之间,表达了他对自然美和自由欢乐的向往。
诗词的后半部分,“清风六月犹嫌剩,明月三秋不厌多。”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六月的清风仍然觉得不够,三秋的明月却觉得已经多余。这种对时间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在整首诗词中贯穿始终。
最后两句“拟向清朝新白鹿,结茅深处傍松坡。”表达了诗人对清朝的向往,他希望能够在清朝时期,在幽静的茅屋中与松树相伴,过上宁静自在的生活。
《和天台戴复古韵》这首诗词以山水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时光流转的思考以及对清朝时期的向往之情。通过描绘壮丽的山景和抒发对自由欢乐的向往,诗人展现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感动。
晚学知谁继后尘,乡闾旧仰老成人。门无车马何妨静,室有诗书不厌分。闹里抽身甘寂寞,閒中觅中鬭清新。杖藜莫惜频过我,共醉床头满榼春。
神州应东井,天府擅西秦。双阙南山下,千门渭水滨。公卿畏主父,宾客慕平津。方朔何为者,虚称避世人。
平生怀抱欲凌云,元佑名家盖有君。况是生儿胜武子,何须不第叹刘蕡。伤哉未作河西尉,已矣还空冀北群。从此太湖风月夜,一声渔笛不堪闻。
杨柳依依,我生之辰,与公共之。叹袅娜章台,歌翻轻吹,飘零灞岸,影弄斜晖。花萼楼深,灵和殿古,人自凄凉柳自垂。相逢处,记吾侬堕地,嘉定明时。何须梦得君知。便稳道人生七十稀。笑桓大将军,枝条如此,陶潜处士,门巷归兮。几阵花飞,一池萍碎,又向先生把寿厄。年年好,
道傍高木尽依依,落叶惊风处处飞。未到乡关闻早雁,独于客路授寒衣。烟霞旧想长相阻,书剑投人久不归。何日一名随事了,与君同采碧溪薇。
横空初不跨鹏鳌,位觉胡床步步高。?器之言尝梦飞,自觉身与所坐床皆起空中。?一枕昼眠春有梦,扁舟夜渡海无涛。归来又见颠茶陆,?往在钱塘尝语晦叔,陆羽茶颠,君亦然。?多病仍逢止酒陶。?陶渊明有《止酒》诗。器之少时饮量无敌,今不复饮矣。?笑说南荒底处所,只今榕叶下亭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