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居有成言,垂老竟未践。
何曾渊明归,屡作敬通免。
休闲等一味,妄想生愧腼。
聊将自知明,稍积在家善。
城东两黎子,室迩人自远。
呼我钓其池,人鱼两忘反。
使君亦命驾,恨子林塘浅。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和陶田舍始春怀古二首》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描写了退隐田园生活后的思考和情感。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退居有成言,垂老竟未践。
何曾渊明归,屡作敬通免。
休闲等一味,妄想生愧腼。
聊将自知明,稍积在家善。
城东两黎子,室迩人自远。
呼我钓其池,人鱼两忘反。
使君亦命驾,恨子林塘浅。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苏轼的退隐田园生活的感慨和思考。苏轼在诗中说,他退隐田园多年,虽然有所成就,但他已经年老,却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他感叹自己不如古代的圣贤,屡次努力却未能达到崇高的境界。他过着悠闲的生活,但心中却产生了愧疚和自卑之情。然而,他仍然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明理,积累善行。他的住所离城市很远,只有两个邻居,但他的朋友们仍然愿意前来和他共度时光。他们一起垂钓于池塘之中,享受着宁静与忘我。
赏析:
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轼晚年的思考和对退隐生活的感悟。苏轼曾经历过政治上的起伏和坎坷,最终选择隐居于田园之中。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的成就和未能实现的理想的反思,同时也表现出对古人智慧和高尚境界的敬仰和向往。尽管退隐后过着悠闲的生活,但他仍然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产生了自责和愧疚之感。然而,他并不沉溺于自怨自艾之中,而是努力使自己更加明理,通过积累善行来改善自己的内心状态。
诗中的描写充满了田园风光和宁静的氛围。苏轼的住所离城市很远,只有两个邻居,这种环境给予他清净和宁静的生活。他和朋友们一起垂钓于池塘之中,彼此忘却尘世的烦恼,享受着宁静和自由。这种描写表达了苏轼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他与朋友们的情谊和共同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展现了苏轼晚年退隐生活的思考和感悟,表达了对古人智慧的敬仰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同时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友谊。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让读者感受到了苏轼内心的动态和他对高尚生活的追求以下是《和陶田舍始春怀古二首》的中文译文:
退居有成言,垂老竟未践。
何曾渊明归,屡作敬通免。
休闲等一味,妄想生愧腼。
聊将自知明,稍积在家善。
城东两黎子,室迩人自远。
呼我钓其池,人鱼两忘反。
使君亦命驾,恨子林塘浅。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写了苏轼退隐田园生活的怀古之情。苏轼表示,他虽然在退隐生活中有所成就,但年纪渐长却未能实践自己的理想。他反思自己不如古代的贤明者,多次努力却未能达到高尚的境界。他过着闲适自在的生活,但内心产生了自愧和自卑之感。然而,他依然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明智,积累善行。他的住所离城市很远,只有两个邻居,但他的朋友们仍然愿意前来探访。他们一起垂钓于池塘之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忘却尘世的烦恼。苏轼也提到,使君也命令他去一起垂钓,但他遗憾于子林塘的水浅。
这首诗词展现了苏轼晚年退隐生活的思考和回顾。苏轼曾经历政治风波和挫折,最终选择了田园隐居。他在诗中反思自己的成就和未能实现的理想,同时对古人的智慧和崇高境界抱有敬仰和向往之情。尽管过着闲适的生活,但他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产生了自责和愧疚。然而,他并未陷入自怨自艾之中,而是努力提升自己的明智,通过在家庭生活中积累善行。诗中的描写充满了田园风光和宁静的氛围。苏轼的住所远离城市,与世隔绝,只有两个邻居,这种环境给予他宁静和平静的生活。他与朋友们一起垂钓于池塘之中,忘却尘世的烦恼,享受宁静和自由。这种描写表达了苏轼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他与朋友们的情谊和共同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轼晚年退隐生活的思考和感悟,表达了他对古人智慧的敬仰和对崇高境界的追求,同时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友谊。通过精致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诗词让读者感受到苏轼内心的动态和他对高尚生活的追求。
熙宁十年秋,河决澶渊,注钜野,入淮泗。自澶、魏以北皆绝流,而济、楚大被其害,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七十余日不退,吏民疲于守御。十月十三日,澶州大风终日,既止,而河流一枝已复故道,闻之喜甚,庶几可塞乎。乃作《河复》诗,歌之道路,以致民愿而迎神休,盖守土者之志也
晒蓑台子上,载酒共跻攀。竟日何妨醉,看云终是閒。千丝平岸柳,一发别州山。颇亦关乡念,春深未得閒。
竹寺青灯永夜,江城黄叶高秋。当时文物尽交游。更为笛声怀旧。牢落一生羁思,风流万斛诗愁。强邀从事到青州。酒病绵绵越瘦。
下嫁戎庭远,和亲汉礼优。笳声出虏塞,箫曲背秦楼。贵主悲黄鹤,征人怨紫骝。皇情眷亿兆,割念俯怀柔。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雪月照梅溪畔路。幽姿背立无言语。冷浸瘦枝清浅处。香暗度。妆成处士横斜句。浑似玉人常淡伫。菱花相对盈清楚。谁解小图先画取。天欲曙。恐随月色云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