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车当要津,膏润及远野。
与天常斡旋,如雨自奔泻置心亦何有,在物偶相假。
此理及可言,安得圆机者。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四水车》
取车当要津,
膏润及远野。
与天常斡旋,
如雨自奔泻。
置心亦何有,
在物偶相假。
此理及可言,
安得圆机者。
中文译文:
选择水车应当处于要津之处,
使水润泽及遥远的田野。
水车与天空常常相互转动,
如同雨水自然奔流。
置身其中,心境又何所依?
在物质的偶合和相互借用之中。
这个道理可以让人言说,
但哪里能找到圆满的机缘呢?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所作,题为《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四水车》。诗人以水车为主题,表达了对农具的赞美和对社会秩序的思考。
诗中的水车是农村生活中重要的工具,它将水源引入田地,滋润着偏远的农田。水车的转动与天空的循环相呼应,如同雨水自然奔泻,展现出自然界的秩序和循环。
然而,诗人在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思考。他说置身其中,心境又何所依?这里探讨了人在社会和物质世界中的定位和归属感。诗人认为人们的心境往往受制于外在的环境和物质条件,似乎无法拥有真正的自主性和自由。
诗的最后一句"此理及可言,安得圆机者"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诗人认为虽然可以谈论这个道理,但实现完美的机缘和境界又何其困难。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农具的歌颂,同时也从水车的形象引发了对人类处境和理想境界的思考,通过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秩序和人生意义的思索。
不到岁时久,生来人事疏。扫云僧亦去,谁伴主翁居。
麾节元戎祖席光,晚风吹雨借初凉。师传问讯谁书院,石刻摩挲是道乡。闻有先声来召馹,想无后会到流觞。路朝正设横经席,册府重紬辟蠹香。
小说风烟已自佳,前峰矗矗为盘牙。千重岩壑名卿宅,一簇楼台刺史家。自愧虚凉无物望,难将术业向人夸。所闻政绩刊金石,刻画无监学篆沙。
晓从北郭过西城,十里沙堤似席平。澹日向人供帽影,微风傍马助鞭声。欢情寂寂随年减,俗事纷纷逐日生。到处每求佳水竹,晚途牢落念归耕。
飕飕风露发根凉,月落菱歌尽意长。分得镜湖才一曲,吃亏堪笑贺知章。
上人合动山间兴,吾恨衰迟学谢安。纳屐操筇那有限,吹云落雨漫无端。先戚报信春枝破,预想分题雪屋寒。林下不谙人世苦,笑将霜鬓与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