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行南仕莫辞勤,闻说田园已旷耘。
纵使一区犹有宅,可能三月尚无君。
且同元亮倾樽酒,更与灵均续旧文。
此道废兴吾命在,世间滕口任云云。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和平甫寄陈正叔》
强行南仕莫辞勤,
闻说田园已旷耘。
纵使一区犹有宅,
可能三月尚无君。
且同元亮倾樽酒,
更与灵均续旧文。
此道废兴吾命在,
世间滕口任云云。
中文译文:
强行南仕莫辞勤,
听说田园已荒芜。
即使一方依然有居所,
可能三月尚无君主。
且与元亮共倾樽酒,
更与灵均续旧文。
这条道路的荣兴与否取决于我,
世间的议论任由他们说。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所作,题为《和平甫寄陈正叔》。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南征北战的忙碌生活的劳累和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先,诗人表达了自己强行南征的决心,不愿停下脚步,意味着他对为国家尽忠职守的决心和执着。接着,他听闻乡村已经荒芜,田园已经被废弃,这里象征着宁静、安逸和宜人的生活,作者对于这种生活的向往在诗中得到了体现。
然而,即使在繁忙的南征生活中,诗人仍然保留了一方居所,这是他对乡村生活的一种寄托和储备。然而,他在诗中表示,三月尚无君主,暗示自己的期望和等待,同时也反映了对国家政局的担忧和不安。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对友人元亮的倾慕之情,倾酒言欢,续写旧时的文学情谊。这表明即使在动荡的时代,他仍然珍惜友谊和文化传统,通过饮酒和文学交流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满足。
最后两句"此道废兴吾命在,世间滕口任云云"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使命和责任的认识。他认为这条道路的兴衰取决于他自己的努力和奉献,而不受他人的议论和评判。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表达了王安石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使命与责任的思考。通过对忙碌生活和乡村生活的对比,诗人表达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友谊文化的珍视。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自己使命和责任的坚守,不受外界舆论的左右。这首诗既反映了作者个人情感和思想,也具有普遍性的人生意义。
花片已零落,绿阴遮短墙。园蔬春笋长,官酒腊醅香。挥麈故人少,杜门閒日长。不妨时过我,谈笑倚绳床。
直饶钉得遮一缝,点检将来非好手。可怜两个老禅翁,却向俗人说家丑。
折得寒香日暮归,铜瓶添水养横枝。书窗一夜月初满,却似小溪清浅时。
白首师儒学愈专,未应褐博缨鲜。离群旧友青云上,负笈诸生绛帐前。京洛风尘销客袂,江湖春色趁归船。飘然无复羁名累,道信乡闾足谓贤。
青城山中云茫茫,龙车问道来轩皇。当封分为王岳长,天地截作神仙乡。
龙甲虬髯不可攀,亭亭千丈荫南山。应嗟无地逃斤斧,岂愿争明爝火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