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人未归,飘然江海上。
客心蓬任风,归路萍随浪。
青云少知己,白日多罹谤。
著书见穷愁,倚门知肮脏。
皇皇干名禄,戚戚足羞让。
岂特为身谋,所怀慰亲望。
昔人在困踬,宁复论得丧。
吾徒抱道义,岂不保趣向。
勉希一箪贤,无慕千乘相。
卷舒各有时,出处当自谅。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和林丘二君会程坦之家二诗》是宋代苏颂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天涯的人还未归来,漂浮在江海之上。
旅客的心情像蒲苇一样任由风吹,回归的路途像浮萍一样随波漂荡。
少有知己如青云般稀少,多是白天中遭受诽谤。
写书见到了穷困的忧愁,倚门却知道其中的肮脏。
高高在上的官位和名利,却感到戚戚然而羞愧。
这岂仅仅是为了谋求个人的利益,更是为了满足亲望的期待。
昔日的先贤在困境中,宁愿选择丧失也不愿去辩论。
我们这些徒步追求道义的人,难道不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兴趣和追求?
愿得到一箪的贤人,而不妄羡千乘之相。
卷与舒各有时机,出处应当自我谅解。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名利的淡然和对道义追求的坚持。诗中揭示了天涯漂泊的旅人,寻求安身立命之路的艰辛。旅客的心境如同蒲苇任风摆动,回归的路途则如同浮萍随波荡漾,充满无常与不确定。与此同时,作者感叹知己难求,常常受到白天中的中伤和诽谤。他写书以求解忧,却深知其中的艰辛和痛苦。尽管他在社会地位和财富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却感到羞愧和戚戚不安。他认为这并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更是为了满足亲望的期待。在最后几句中,作者引用了昔日先贤的经历,表达了自己对追求道义的坚守和追求的决心。他希望能够得到一个真正有智慧和品德的人作为知己,而不是妄羡权贵和富豪。同时,他也意识到人生中有时需要退隐和舒展,出处和境遇应该自我谅解。
这首诗词通过对旅人的境遇和自身的体悟,表达了作者对名利和道义的思考。他以淡泊名利、追求真理为信念,坚持保持自己的兴趣和追求,而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诋毁。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保持内心的清明和追求真善美的品质。
沈水香销梦半醒。斜阳恰照竹间亭,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莺宛转,燕丁宁。晴波不动晚山青。玉人只怨春归去,不道槐云绿满庭。
笾豆有践,黍稷惟声。礼终三献,神归杳冥。
林径西风急,松枝讲钞馀。冻髭亡夜剃,遗偈病时书。地燥焚身后,堂空著影初。吊来频落泪,曾忆到吾庐。
师璋今有几家同,名重蒲葵价亦穹。髹柄但夸千缕骨,不知曾未掩西风。
柳色惊心事,春风厌索居。方知一杯酒,犹胜百家书。
正月月尽夕。芭蕉船一只。灯盏两只明辉辉,内里更有筵席。奉劝郎君小娘子。饱吃莫形迹。每年只有今日日。愿我做来称意。奉劝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穷鬼。空去送穷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