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草黄明畜牧肥,外闲千驷气增威。
权奇毛骨森相映,騕褭精神动若飞。
暂借行人持玉节,屡陪方伯展朱旂。
料君早晚趋严召,安稳乘归从六騑。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和李子仪瀛州借马寄安抚待制》是宋代苏颂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借马寄托作者对李子仪的赞美和祝福之情,通过描绘马的形象和行为,表达了对李子仪的敬佩和对其未来的期望。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塞草黄明畜牧肥,
外闲千驷气增威。
权奇毛骨森相映,
騕褭精神动若飞。
暂借行人持玉节,
屡陪方伯展朱旂。
料君早晚趋严召,
安稳乘归从六騑。
诗词的诗意主要通过描绘马的形象和行为来表达对李子仪的赞美和祝福之情。首先,诗中提到的"塞草黄明畜牧肥",形象描绘了广袤的草原上,牧草丰美,马儿们健壮茁壮。接着,"外闲千驷气增威",形容了李子仪麾下的马匹数量众多,气势威武。接下来,诗中提到"权奇毛骨森相映",形容马匹的形态优美,毛发独特,骨骼结实。"騕褭精神动若飞"一句,则表现了马匹精神焕发,行动敏捷,仿佛飞翔般自由自在。
接下来,诗词转向表达对李子仪的祝福和期望。"暂借行人持玉节",意味着作者暂时借用行人之手,向李子仪送去祝贺之礼。"屡陪方伯展朱旂",表达了作者多次陪同李子仪,在盛大的仪式上展示红色的旗帜,象征着吉祥和荣耀。最后两句"料君早晚趋严召,安稳乘归从六騑"寄托了作者对李子仪的期望,希望他能早日获得重要的召唤,安全地返回,并且在六匹骏马的陪同下归来。
整首诗以马喻人,通过对马的描绘来表达对李子仪的敬佩和祝福。马在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忠诚、勇敢、奔放的象征意义,因此通过马的形象,诗人将这些美好的品质寄托于李子仪身上,表达了他对李子仪的崇敬和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整首诗行云流水,意境清新,用词简练,寓意深远,是一首传颂李子仪功绩和美德的佳作。
读了碑文读祭诗,冷看遗像立多时。郎当岭上生云处,山鸟山花忆老师。
歙州江见底,录事亦如之。休吏早封印,访僧閒著棋。旧鞍羸马出,矮屋破帘垂。行处与住处,官清人不知。
怪底微禽似有知,区区舌吻竟奚为。欲将终日能鸣巧,深为当时远害思。布谷尚应勤播种,春畦何事较公私。谁如独占催科考,无复阳城恨拙迟。
兰茁梅枝两竝奇,高标真不负深知。风轻雨细春寒夜,正是清香发越时。
两眉轩然,意像无寄。而服如此,又不离世。鉴中壁上,处处皆是。简斋虽传,文殊无二。
怪若奇峰巧若何,衣冠到此苦无多。自惭登览非能赋,敢觊雕镌尚不磨。古寺残僧犹记忆,岚烟嶂雨几嘘呵。旧题莫辨苍苔迹,多谢梅仙为剪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