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和李少卿寄吴仲庶》

延阁儒臣出抚边,指纵胡虏坐挥鞭。
歌谣早已留南楚,唱和今还到北燕。
使客过从车结辙,耕夫安佚土开阡。
更将佳句刊斋壁,留作河间故事传。

作者介绍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作品评述

《和李少卿寄吴仲庶》是苏颂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延阁儒臣出抚边,
指纵胡虏坐挥鞭。
歌谣早已留南楚,
唱和今还到北燕。
使客过从车结辙,
耕夫安佚土开阡。
更将佳句刊斋壁,
留作河间故事传。

诗意:
这首诗词主要描绘了在和平年代,身在延阁的文臣出使边境,指挥驱使胡虏,坐在高位上挥舞鞭子的场景。诗人通过描写这一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安宁的祈望和对边疆征战的思考。他提到了南楚和北燕,暗示了歌谣和唱和的传播,将北方和南方的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还描绘了使客从路上经过,车辙已经结成了土坡,耕夫安然耕种着土地,开垦出新的田阡。最后,诗人提到了将这些佳句刻在斋壁上,留作河间故事传颂,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推崇。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了一个和平年代的景象。诗人通过描写文臣出使边境,指挥胡虏的场景,表达了对国家安宁的渴望。诗中的南楚和北燕象征着南北之间的联系与和谐,歌谣和唱和的传播更加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在描写使客和耕夫的部分,诗人通过农耕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人们过上安宁生活的景象。最后,诗人提到了将这些佳句刻在斋壁上,留作河间故事传颂,彰显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推崇。整首诗词以平和、安宁的氛围为主线,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和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表达,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文化底蕴。

  • 《春思》

    杜鹃花落石阑干,新染晴波绿绕湾。小立伫诗风满袖,一双睡鸭占春閒。

  • 《离颍》

    河市千人聚,寒江百丈牵。吾生能几日,此地费三年。丛竹防供爨,池鱼已割鲜。拙勤终不补,他日愧无传。

  • 《乱定复过西溪》

    不过西溪三十秋,乱余重到泪双流。黄蒿满地青烟少,日暮驱车不敢留。

  • 《春词》

    日高闲步下堂阶,细草春莎没绣鞋。折得玫瑰花一朵,凭君簪向凤凰钗。

  • 《送蕨与成父》

    道人惠我南山蕨,颇带斋厨法酱香。闻道城中少蔬供,急令健步走倾筐。

  • 《伤迁客殁南中》

    故人何处殁,谪宦极南天。远地身狼狈,穷途事果然。白须才过海,丹旐却归船。肠断相逢路,新来客又迁。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