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垣簪笔接英游,今日华颠昔日尤。
邂逅升沉皆是命,逍遥出处本无愁。
衡门不羡金门贵,藿食焉知肉食谋。
溟海榆枋各安分,蓬莱未必胜嵩丘。
司马光(一○一九~一○八六),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初仕苏州签判。父死服除,改武成军签判。庆历六年(一○四六),以庞籍荐授馆阁校勘,后受庞籍辟爲并州通判。召还爲开封府推官,累除知制诰,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爲龙图阁直学士。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熙宁三年(一○七○),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知永兴军,改判西京留司御史臺。六年,以端明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哲宗即位,召主国政,元祐元年,拜左僕射兼门下侍郎,卒于位,年六十八。赠温国公,謚文正。有文集八十卷,杂着多种。事见《东坡全集》卷九○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宋史》卷三三六有传。 司马光诗十四卷,以《四部丛刊》影宋刊《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即宋绍熙刊本,亦即绍兴二年本)爲底本,参校清干隆六年陈宏谋校刊《司马文正公传家集》(简称陈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司马文正公传家集》(简称四库本)等。底本卷二、卷三有若干首有目无诗,分别据陈宏谋刊本补入。底本卷六《又和讽古》“海客久藏机”一首,与卷一《和之美讽古二首》之二重复,已删略。又辑得集外诗及断句,另编爲一卷。
《和乐道再以诗见寄》是宋代司马光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谏垣簪笔接英游,
今日华颠昔日尤。
邂逅升沉皆是命,
逍遥出处本无愁。
衡门不羡金门贵,
藿食焉知肉食谋。
溟海榆枋各安分,
蓬莱未必胜嵩丘。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司马光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他以自己的经历为背景,表达了对命运的理解和对人生境遇的深思。
赏析:
诗的开头,谏垣指的是司马光曾经的官职,簪笔接英游表示他曾经与才华出众的人交往。今日华颠昔日尤,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曾经的辉煌和现在的平凡之间的对比。他认为人的命运升沉都是命中注定,无法预测和控制,而逍遥出处本无愁,意味着只要心境自在,无论境遇如何,都能够心安理得。
接下来的两句,衡门不羡金门贵,藿食焉知肉食谋,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淡漠态度。他认为衡门(指自己的家门)不羡慕金门(指权贵之家)的富贵,因为他相信藿食(指简朴的生活)并不比肉食(指富贵的生活)差,因为他追求的是内心的安宁和满足。
最后两句,溟海榆枋各安分,蓬莱未必胜嵩丘,表达了作者对人们安于现状的思考。溟海和榆枋都是比喻平凡的生活,蓬莱则是比喻富贵的生活,而嵩丘则是比喻高尚的品德。作者认为,人们应该各安分守己,不必追求蓬莱的富贵,因为蓬莱未必胜过嵩丘的高尚品德。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自身经历和人生观的反思,表达了对命运和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内心安宁和高尚品德的追求。
兄弟尽鸳鸾,归心切问安。贪荣五彩服,遂挂两梁冠。侍膳曾调鼎,循陔更握兰。从今别君后,长忆德星看。
客居三月不论玄,水牯朝昏痛著鞭。拽脱鼻绳无觅处,山童走得脚皮穿。
章台柳,章台柳,颜色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版本一)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版本二)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版本三)
六年光景未题诗,画得如尘似梦时。断雨湿云休细看,看来容易鬓成丝。
萱草堂中乐泄融,豪家异味可能重。政惭陆子怀无橘,锡类那知有颍封。
听风听雨,春残花落门掩。乍倚玉阑,旋剪夭艳。携醉靥。放溯溪游缆。波光撼。映烛花黯澹。碎霞澄水,吴宫初试菱鉴。旧情顿减。孤负深杯滟。衣露天香染。通夜饮。问漏移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