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慕简册,编蒲抄古书。
有闻未能行,常恐迷劂初。
青毡雪窗夜,卧起卷复舒。
岁久亦穿穴,客冷不及渠。
知公已坐忘,物我归如如。
黄团稳叠足,绣茵一蘧篨。
传闻伏蒲谏,天子怀每虚。
出处谅未免,里轮联锋车。
胡寅(一○九八~一一五六),字明仲,学者称致堂先生,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安国子。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进士。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以御史中丞何?荐,除秘书省校书郎,迁司门员外郎。汴京陷,弃官归。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爲驾部员外郎,寻除起居郎,以上万言札子忤时相,主管江州太平观。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復爲起居郎,迁中书舍人。出知永州、邵州、严州。八年,除礼部侍郎,兼侍讲,寻直学士院。丁父忧,服除奉祠,俄致仕,居衡山。二十年,以忤秦桧,责新州安置。桧死,诏自便,寻復旧官。二十六年卒,年五十九。有《斐然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三五有传。 胡寅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斐然集》(其中诗五卷)爲底本。校以清经钼堂钞本(简称钞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法式善存素堂辑钞《宋元诗集八十二种》中的《斐然集》(存三卷,简称存本,藏北京图书馆)。集中诗集外之诗,附于卷末。
《和韩司谏叔夏乐谷五吟·蒲团》是宋代胡寅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胡寅年少时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身能力的不安,通过对蒲团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古代文化的向往和对功名的追求。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少年慕简册,编蒲抄古书。
有闻未能行,常恐迷劂初。
青毡雪窗夜,卧起卷复舒。
岁久亦穿穴,客冷不及渠。
知公已坐忘,物我归如如。
黄团稳叠足,绣茵一蘧篨。
传闻伏蒲谏,天子怀每虚。
出处谅未免,里轮联锋车。
这首诗词的诗意表达了胡寅少年时对知识的向往和对成就的追求。他憧憬着能够编纂简册,整理古籍,但他深知自己的能力尚未成熟,时常担心自己在追求知识的路上会迷失方向。诗中描绘了一个夜晚,他在青毡窗前,卧起身来,翻开书卷,又合上,表现出他对学问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探索。然而,岁月的流转使得书籍上的字迹逐渐模糊,就如同客人离开后的房间渐渐冷却。他深知时间的冲刷,就像公文上的文字渐渐被遗忘,物我归于平淡无奇。
诗中提到的黄团和绣茵则是蒲团的象征,蒲团是传统文人读书写字时常用的坐具。黄团稳稳叠放,绣茵一层层铺开,展示了胡寅对学问的执着和对文化传承的追求。而传闻中的伏蒲谏和天子怀虚则暗示着胡寅对政治事务的关注和对官场的向往。然而,胡寅明白,自己的出身和地位使得他与政治权力相距甚远,只能在书斋里默默读书,对外界的传闻只能留在想象中。
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胡寅少年时的心境,展现了他对知识和成就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待。
赤帻峨峨玉羽明,篱间新织竹笼成。老人从此知昏晓,不用元戎报五更。
陇西李都尉,骁勇称将材。提师浚稽山,一鼓单于摧。步卒五千人,转战昏阴霾。道穷矢亦尽,惜哉勇弗裁。捐躯诚独难,大义岂不乖。得当纵报汉,二心安可怀。迢迢五原关,思归隔天涯。遂使铁石心,化为土与埃。终然没胡沙,竟为百世哀。
倚杖而立,示真般若。手中册子,云何抄写。长老若不放下,疑杀后生尊者。
年踰关百颇酸心,眼底朋俦试选抡。松竹梅花三益友,诗书画卷一閒人。北窗高卧那非乐,南阮甘贫只任真。却喜生无荣辱事,底须姓字动朝绅。
予昔梦食石芝,作诗记之,今乃真得石芝于海上,子由和前诗见寄。予顷在京师,有凿井得如小儿手以献者,臂指皆具,肤理若生。予闻之隐者曰,此肉芝也,与子由烹而食之。追记其事,复次前韵。土中一掌婴儿新,爪指良是肌骨匀。见之怖走谁敢食,天赐我尔不及宾。旌阳远游同一许,
青山修竹矮篱笆,彷佛林泉隐者家。酷爱绿窗风日美,鹤梳轻毳乱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