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和傅监仓祷雨》

五月秧针尚未匀,忍看沟底欲生尘。
祷祈已久劳州邑,禳禬终当徇士民。
天道岂云难感格,人心远过定恭寅。
新诗见宠非吾事,霖雨须还岩筑人。

作者介绍

陈宓(一一七一~一二三○),字师復,学者称復斋先生,莆田(今属福建)人。俊卿子。少及登朱熹之门,长从黄榦学。以父荫入仕。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调监南安盐税(本集《丁巳选调》)。歷主管南外睦宗院,再主管西外。嘉定三年(一二一○),知安溪县(明嘉靖《安溪县志》卷六)。七年,入监进奏院,迁军器监簿。九年,因建言忤史弥远,出知南康军。任满,改知南剑州,创延平书院。十七年,命知漳州,闻宁宗卒,乞致仕。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起提点广东刑狱,未上,主管崇禧观。绍定三年卒,年六十。追赠直龙图阁。有《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二十三卷等。事见清干隆《福建通志》卷四四,《宋史》卷四○八有传。 陈宓诗,以清抄《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藏南京图书馆)爲底本。底本形式尚整饬,但错漏极多,除少量酌校有关书引录,大量明显形误字、别体字径改;涉及文义的误字,改后加校;部分无法确定的错漏,加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和傅监仓祷雨》是宋代陈宓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五月的秧针还没有彼此匀齐,
我忍受着看着沟底即将生尘。
祈祷已经久矣,为了劳苦的州邑,
祭祀终将顺应士民的期盼。

天道岂会难以感应?
人心远超过了恭敬之年限。
新的作品得到宠爱并非我所求,
雨露应还给那些居住在山岩间的人们。

诗词中描绘了五月时节秧针不匀、沟底即将生尘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旱情的担忧和焦虑。他通过祷告表达了对神灵的希望,希望能得到雨水的滋润,为劳苦的州邑解除干旱之苦,顺应人民的期盼。诗人认为天道本应感应人间的祈祷,但现实却显示出人心远离敬畏和恭敬,远超过了恭敬所应有的限度。他认为自己的新作品得到了不应该得到的宠爱,而雨露应该回归大自然,滋润山岩间的居民。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情况,表达了诗人对旱情的担忧和对社会风气的忧虑。诗人以自然景象来象征社会的现实状况,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个人感悟,表达了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反思和呼吁。这首诗词的诗意深远,通过对诗人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的交融,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整首诗词运用了典雅的语言表达,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人事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道德伦理的思索。它既有对旱情的关注,也有对社会风气的批判,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优秀作品。

  • 《附:安凤赠别徐侃》

    一自离乡国,十年在咸秦。泣尽卞和血,不逢一故人。今日旧友别,羞此漂泊身。离情吟诗处,麻衣掩泪频。泪别各分袂,且及来年春。

  • 《和人松江》

    尘缨快濯四桥水,曳履却上三高堂。欲按新图买渔具,短蓑篛笠混行藏。

  • 《别雒下一二知己》

    金鼎光辉照雪袍,雒阳春梦忆波涛。尘埃满眼人情异,风雨前程马足劳。接塞峨眉通蜀险,过山仙掌倚秦高。别来无限幽求子,应笑区区味六韬。

  • 《夏旱四首》

    沟堪揭厉难车水,雨怕讥征不入城。沃野燥刚妨种艺,老农歌哭不成声。

  • 《水调歌头(余初入建府,触妓于马上·后于酒边,妓自言,故赋之)》

    雨声深院里,歌扇小楼中。当时飞燕马上,妖艳为谁容。娇颤须扶未稳,腰褭轻笼小驻,玉女最愁峰。掠鬓过车骤,回首意冲冲。宝钗斜,云鬓乱,几曾逢。谁知去三步远,此痛与君同。玉箸残妆谁见,獭髓轻痕妙补,粉黛不须浓。重见为低诉,余恨更匆匆。

  • 《秋夜》

    萍梗何时定,愁怀与夜长。新秋犹逆旅,故国似他乡。老马频嘶草,寒蛩空殷床。思归不成梦,展转及晨光。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