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道存亡仁不仁,遗编所载岂其真。
若非象外冥心契,宁向环中得意新。
玉尘有文堪悟道,锦囊无句不藏春。
箪瓢倘可分留客,更欲闻君一语亲。
胡寅(一○九八~一一五六),字明仲,学者称致堂先生,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安国子。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进士。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以御史中丞何?荐,除秘书省校书郎,迁司门员外郎。汴京陷,弃官归。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爲驾部员外郎,寻除起居郎,以上万言札子忤时相,主管江州太平观。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復爲起居郎,迁中书舍人。出知永州、邵州、严州。八年,除礼部侍郎,兼侍讲,寻直学士院。丁父忧,服除奉祠,俄致仕,居衡山。二十年,以忤秦桧,责新州安置。桧死,诏自便,寻復旧官。二十六年卒,年五十九。有《斐然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三五有传。 胡寅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斐然集》(其中诗五卷)爲底本。校以清经钼堂钞本(简称钞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法式善存素堂辑钞《宋元诗集八十二种》中的《斐然集》(存三卷,简称存本,藏北京图书馆)。集中诗集外之诗,附于卷末。
《和陈生三首》是宋代诗人胡寅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这条道路存不存在仁义,
遗编所载难道都是真实的吗?
如果不是超越世俗的心灵默契,
宁愿在环中获得新的自我满足。
玉尘上有文句,可以领悟道理,
锦囊里没有一句不是蕴藏着春天。
如果箪瓢可以分给留客,
更愿意听到你亲口说出的话语。
诗意:
《和陈生三首》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词。诗人胡寅以反问的方式探讨了道德和真实性的问题。他质疑世俗的道德标准是否真正体现了仁义的精神,并对传世之作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诗中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束缚的求索精神,主张通过超越常规思维,寻求内心的真实与满足。诗人认为真正的智慧和美好之物并非外在的物质,而是蕴含在细微之处的精神感悟和内心的春意。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朋友的期待和对朋友真诚表达的渴望。
赏析:
《和陈生三首》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哲思,展示了诗人对道德、真实性和人际关系的思考。诗人通过对现实道德的质问,体现了对传统伦理观念的反思,并试图超越世俗的束缚。诗中的象征意象如玉尘、锦囊等,寓意世间的珍宝和智慧,强调内在的真实和美好。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朋友真诚表达的期待,展现了亲近和交流的渴望。
整首诗以反问和意象的方式,带给读者一种深思熟虑的美感。诗人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和对内心真实性的追求,引发了读者对人性、道德和价值观的思考。这首诗词通过简练的语言和隐晦的意象,传递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意境,展示了胡寅的独特才华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一来兼不返,我道也担板。超凡越圣时,脑后方开眼。
寂寞空门支道林,满堂诗板旧知音。秋风吹叶古廊下,一半绳床灯影深。
有张翱兮,寓止淮阴。来绮席兮,放恣胸襟。
小山为郡城,随水能萦纡。亭亭最高处,今是西南隅。杉大老犹在,苍苍数十株。垂阴满城上,枝叶何扶疏。乃知四海中,遗事谁谓无。及观茅阁成,始觉形胜殊。凭轩望熊湘,云榭连苍梧。天下正炎热,此然冰雪俱。客有在中坐,颂歌复何如。公欲举遗材,如此佳木欤。公方庇苍生,又如
肖头石磴坐盘桓,时见修鳞自往还。可是水深鱼极乐,不须妄想要垂竿。
云海茫茫,何人寻得春归处。年年迟暮。不逐春归去。何日真归,历历江湖路。舟横渡。青山无数。醉吸荷心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