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度夤缘约远寻,利他方称出家心。
丐行端取丛林饱,耕缛不嫌泥水深。
地面丕平春种玉,波痕清浅月浮金。
栽田博饭吾家事,一段风规得老琛。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诗词:《和禅人发心丐开海田》
诗意: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禅宗僧人离开尘世的成就和追求的精神境界。诗人表达了檀度的追求、利他的出家心、丐行的坚持与满足,以及耕作与修行的并行。通过种植田地,他不仅获得了物质上的满足,也体验到了心灵的宁静与人生的意义。
赏析: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展现了禅宗僧人的追求和境界。诗人通过描写禅宗僧人离开世俗的选择与精神状态,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欲望的境界。禅宗僧人以檀度行善,以利他为己任,并通过丐行的乞讨生活来满足生活所需。他们勤耕不辞泥泞,田地春天种下了宝贵的种子,波纹清浅,月光如金,展现出一种宁静与美丽的景象。通过耕作与修行的结合,禅宗僧人不仅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更得到了内心的宁静与成就感。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了禅宗僧人的追求和境界,表达了禅宗思想中的出世修行与利他精神。禅宗强调超越世俗的欲望,追求内心的清净与宁静。诗中的禅宗僧人通过檀度、丐行和耕作,展现了对物质生活的满足与精神境界的追求。他们以利他为中心,将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福祉相结合,表达了出家心的真谛。
这首诗以禅宗僧人的视角,通过描绘田地的景象和禅修的境界,展示了禅宗思想中的“修行即生活,生活即修行”的理念。诗人通过精练的文字和形象的描绘,将禅宗僧人的修行境界与生活的现实相结合,传达了一种平和宁静的态度。整首诗流畅自然,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与思考的余地,引发人们对禅修和人生意义的思索。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禅宗僧人的追求和境界,通过田地的描绘展现出禅修的境界与人生的意义。它传达了超越物质欲望的追求,强调利他与内心宁静的结合,体现了禅宗思想中的出世修行与社会责任的统一。这首诗通过富有意象的描写,引发人们对禅修与人生的思考,展现了禅宗的智慧与境界。
不独山中有,还从湖上偏。全将雪嶂影,倒尽玉湖天。花落鸥群乱,香浮雨气鲜。山僧开阁坐,相对一萧然。
相公乃天盖,人文佐生成。立程正颓靡,绎思何纵横。春杼弄缃绮,阳林敷玉英。飘然飞动姿,邈矣高简情。后辈惊失步,前修敢争衡。始欣耳目远,再使机虑清。体正力已全,理精识何妙。昔年歌阳春,徒推郢中调。今朝听鸾凤,岂独羡门啸。帝命镇雄州,待济寄上流。才兼荆衡秀,气助
江上梅花铁石心,江南肠断越人吟。南垣阁老多情甚,才见梅花便抱琴。
东吴有灵草,生彼剡溪傍。既乱莓苔色,仍连菡萏香。掇之称远士,持以奉明王。北阙颜弥驻,南山寿更长。金膏徒骋妙,石髓莫矜良。倘使沾涓滴,还游不死方。
小聚依江近,支流入浦分。荒寒孤店雨,零乱野祠云。薄饷炊畲粟,珍烹采涧芹。年来去健羡,摩腹自欣欣。
茅瞻竹阁枕回溪,柳外平桥拍水低。在藻白鱼知鹭下,穿林黄雀觉蝉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