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沥泉池乱蕊珠,悠颺僧壁点頳糊。
登高偏见远山好,万瓦参差篆玉符。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诗词《和安上弟雪中登介亭》是苏颂所作,属于宋代文学作品。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滴沥泉池乱蕊珠,
悠扬僧壁点红糊。
登高偏见远山好,
万瓦参差篆玉符。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苏颂雪中登上介亭的景象。作者通过描写滴落的泉水如珍珠般闪烁,飘扬的红糊点缀在僧侣的壁画上,以及远山的美好景色,展现了作者登高所见的壮丽景色。最后两句表达了万瓦参差的瓦片和刻有篆字的玉符,显露出古朴而精美的建筑风格。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苏颂雪天登上介亭的景象,通过精细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给读者带来了清新而美丽的画面。
首句“滴沥泉池乱蕊珠”,通过形容词“滴沥”和“乱”,以及隐喻的手法,将泉水滴落的声音和泉水如珍珠一般的晶莹剔透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接下来的一句“悠扬僧壁点红糊”,通过诗人巧妙地将红糊点缀在僧侣的壁画上,给人一种悠扬而神秘的感觉,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第三句“登高偏见远山好”,通过“登高”来表达作者的视野广阔,以及对远山景色的喜爱之情。这里的“偏见”可以理解为“独特的见解”,作者对远山的好感在众人中显得特别。
最后一句“万瓦参差篆玉符”,通过描写屋顶上参差不齐的瓦片和刻有篆字的玉符,展示了古朴而精美的建筑风格,也给整个景象增添了一丝庄重和古韵。
整首诗以雪中登高的情景为背景,运用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意境的词语,将作者的感受和所见展现得淋漓尽致。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感受到雪景的美丽和宁静,以及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朝莺雪里新,雪树眼前春。带涩先迎气,侵寒已报人。共矜初听早,谁贵后闻频。暂啭那成曲,孤鸣岂及辰。风霜徒自保,桃李讵相亲。寄谢幽栖友,辛勤不为身。
问君辛夷花,君言已斑驳。不畏辛夷不烂开,顾我筋骸官束缚。缚遣推囚名御史,狼藉囚徒满田地。明日不推缘国忌,依前不得花前醉。韩员外家好辛夷,开时乞取三两枝。折枝为赠君莫惜,纵君不折风亦吹。
由来康济属仁人,公更慈仁酷爱民。闻道忧劳添瘦悴,遣愁聊送瓮送春。
只是凭风力,飞腾自不知。转来高处去,肯顾此身危。云外摇双翼,空中寄一丝。每愁吹断后,欲觅意何之。
我爱淳安好,能知义命方。育遗存后裔,刳腹奉高堂。隐节推承诏,儒官教有庠。胡为得祠奉,退省更徊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