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子猷园里枝,今朝他取手中携。
自怜高节虚无物,野外山行得共伊。
浩然子观筇竹杖
浩然子是张继先的自号,他观赏着一根竹杖。这根竹杖原本是在子猷园里的一株竹子上的枝条,但如今他拿着它,随身携带。他自怜自己高尚的品德只是虚无的东西,而真正能与他一同共赏的,只有在野外山行时他所遇到的景物。
【译文】
浩然子观赇竹杖,
朝代宋,作者张继先。
本是子猷园里枝,
今朝他取手中携。
自怜高节虚无物,
野外山行得共伊。
【诗意】
这首诗以浩然子(张继先自称)观赏一根筇竹杖为主题。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对自身价值的思考。竹杖原本在子猷园里的一株竹子上,但如今被浩然子带在手中。浩然子自怜自己的高尚品德似乎只是虚无的东西,而真正能与他共同欣赏的,只有在野外山行时所遇到的景物。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浩然子观赏竹杖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深邃的思考和对高尚品德的追求。诗人通过竹杖这个象征物体,寄托了自己对高尚品格的向往。竹杖原本在子猷园的竹子上,可以看作是品格的源头,而浩然子将它取下,带在手中,象征着他将高尚品德内化并随身携带。
诗中的“自怜高节虚无物”表达了作者对自身高尚品格的自卑和怀疑。他感觉自己的高尚品德仿佛只是虚无的东西,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自怜的情感,透露出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深刻思考。
最后两句“野外山行得共伊”,表达了作者在野外山行中与大自然的共鸣。在山行中,他能够与自然景物相互交融,感受到真正的美和价值。这种与自然的亲近和共鸣,成为他对高尚品德追求的一种寄托和回应。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高尚品德和人生价值的思考。通过竹杖和山行的描绘,唤起读者对于自身内在追求和与大自然相融的共鸣。
撩我思家第一篇。
何必问蓍龟,行藏自可期。但逢公道日,即是命通时。乐善知无厌,操心幸不欺。岂能花下泪,长似去年垂。
乌鹊填门雪满除,倩谁骑马谢双鱼。苦吟孙楚三年别,饥卧袁家一病余。仕宦吾人聊复尔,梦魂今夜定何如。钓台多是西征客,莫道渠能赋子虚。
大罗山上客,后主是宗亲。莫是为诗苦,却令生世贫。荒年家口众,少日鬓毛新。近又重遭祸,虚星必照身。
素节轻盈珠影匀,何人巧思间成文。闲垂别殿风应度,半掩行宫麝欲薰。绣户远笼寒焰重,玉楼高挂曙光分。无情几恨黄昏月,才到如钩便堕云。
酒渴上安市,甘寒为解园。鹅儿黄不见,空见鹭鸶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