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屠之法与世殊,洗涤万事求空虚。
师心以此不挂物,一堂收身自有余。
堂阴置石双嵽嵲,石脚立竹青扶疏。
一来已觉肝胆豁,况乃宴坐穷朝晡。
忆初救时勇自许,壮大看俗尤崎岖。
丰车肥马载豪杰,少得志愿多忧虞。
始知进退各有理,造次未可分贤愚。
会将筑室返耕钓,相与此处吟山湖。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杭州修广师法喜堂》是宋代作家王安石的作品。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修建杭州广喜堂,法则来自浮屠方。洗涤万事求虚无,师心无物自由舒。堂中阴暗石嵽嵲,石脚竹青扶疏。一来已觉心胆豁,何况宴坐到晚衙。记得初时勇救世,壮志难行途崎岖。富贵豪华车马载,少年得志多忧虑。方才明白进退理,匆忙难分贤与愚。相约离城筑室居,共来此处吟山湖。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修建广喜堂的情景,并探讨了修行和追求虚无境界的主题。诗人通过对广喜堂的描绘,表达了对修行之道的追求和理解。他认为修行之道与尘世不同,是一种洗涤心灵的方式,能使人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舒适。诗人在广喜堂中感受到了心胆的豁达,进而思考了人生的进退之理和贤愚之分。最后,诗人与同道相约,在山湖之间修筑居所,共同追求修行的境界。
赏析:
《杭州修广师法喜堂》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王安石对修行和追求虚无的思考。诗中运用了具体的形象描写,如堂阴置石双嵽嵲、石脚立竹青扶疏等,给人以清晰的视觉感受。诗人通过广喜堂的修建,把修行之道与尘世的喧嚣对比,强调了追求内心自由和舒适的重要性。诗人的文字流畅自然,用词简练,表达了自己对修行道路的深刻思考和感悟。整首诗词既表现了对修行的向往,又体现了对人生进退和贤愚之辨的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思考的余地。
这首诗词展示了王安石作为宋代重要文人的才华和思想深度,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社会对修行和追求内心自由的关注。它通过具体的描写和思辨的篇章,让人们感受到了诗人对人生意义和修行境界的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思考的余地,具有一定的艺术和思想价值。
偶作城隅逝,居然物外期。林风瓢易觉,山雨石先知。藤老犹依格,沟斜更会池。看蝉琴误曲,过树路成歧。节近吹花酒,欢留败袄棋。主人名族后,啸竹客忘疲。
去去楞伽子,春深道路长。鸟啼青嶂险,花落紫衣香。此去非馀事,还归内道场。凭师将老倒,一向说荥阳。
忽忽新春过,愔愔一室幽。铜灯立雁趾,石鼎揭龙头。老媿人扶拜,贫无食足谋。退居消日月,太半付庄周。
仙姝天上自无双。玉面翠蛾长。黄庭读罢心如水,闭朱户、愁近丝簧。窗明几净,闲临唐帖,深炷宝奁香。人间无药驻流光。风雨又催凉。相逢共话清都旧,叹尘劫、生死茫茫。何如伴我,绿蓑青箬,秋晚钓潇湘。
未谏瑶华世未知,故人已讶道乡迟。退之著论差伤早,不待阳城伏阙时。
天风飒飒步声虚,一片红云控帝居。闻道茅家开夕宴,上元亲授太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