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山来自古,与世类相忘。
雨染新苔翠,风吹老柏香。
神仙多汉魏,祠像半隋唐。
几许烟霞侣,相从老此乡。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过忠州访酆都观二首》是宋代诗人李曾伯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忠州时访问酆都观的情景。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过忠州访酆都观二首
山来自古,与世类相忘。
雨染新苔翠,风吹老柏香。
神仙多汉魏,祠像半隋唐。
几许烟霞侣,相从老此乡。
诗意:
这首诗展现了作者李曾伯在探访忠州酆都观时的感受和思考。他描述了山峦的古老,透露出与世无争的意境。雨水洗涤了新苔,使得山峦变得翠绿;风吹拂着古老的柏树,让空气中弥漫着柏木的香气。在这里,神仙的传说遍布汉魏时代,祠堂中的神像有一半属于隋唐时期。在这片山水之间,有着多少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相伴着老去,亲密相依。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对山水的感悟。首先,诗人通过"山来自古,与世类相忘"来强调山的古老和超脱尘世的状态,表达了他对自然纯粹与宁静的向往。接着,他以雨水染绿新苔、风吹拂老柏香气的描写,揭示了山水之间的生机和永恒。最后,诗人以神仙、祠堂和烟霞侣的形象,将历史与传说融入诗中,展示了忠州酆都观的历史底蕴和令人向往的仙境氛围。
整首诗以古老、宁静和仙境为主题,通过对山水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纯净、宁静和与世隔绝的向往。同时,通过历史与传说的交织,使诗歌更加丰富有趣。这首诗以简练的文字和意境深远的描写,展示了李曾伯对自然山水的独特感悟,表达了他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秋霖欲洗庾公尘,不管楼头客恨新。塞雁又为江左客,菊花曾识晋时人。百年虚谷先生老,一纪严州太守贫。几向客右度重九。苦无佳句答良辰。
雨过风来午暑清。榴花红照眼,向人明。一枝低映宝钗横。菖蒲酒,玉碗十分斟。引满听新声。小轩帘半卷,远山青。几人闲处见闲情。醒还醉,为趣妙难名。
四州环一岛,百洞蟠其中。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登高望中原,但见积水空。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眇观大瀛海,坐咏谈天翁。茫茫太仓中,一米谁雌雄。幽怀忽破散,永啸来天风。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安知非群仙,钧天宴未终。喜我归有期,举酒属青童。急雨岂无意,催诗
翠玉光中藤拄杖,绿去丛里竹提舆。幽寻是处堪盘泊,绝胜当年五马车。
万卷书边人半白,再来惟恐降玄纁。性灵比鹤争多少,气力登山较几分。吟鬓渐无前度漆,寝衣犹有昨宵云。将知谷口耕烟者,低视齐梁楚赵君。
又上先生见一堂,澹然宾主两相忘。不知海内清风满,但觉山中白昼长。小雨络林妨蜡屐,靓妆环坐快瑶觞。曲终扶杖欲归去,即咏白驹三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