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萝茑挂烟蓑,钓月耕云倦也那。
山上山下吞佛语,溪东溪西牧牛歌。
廿年树耳亡疑著,一个拳头得用麽。
做尽平生闲伎俩,赤鳞无奈瓮虀何。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过则上人庵》是宋代释正觉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归来时,萝茑挂在烟蓑上,
钓月和耕云使我感到疲倦。
山上山下传来佛法的咏唱,
溪东溪西传来牧牛人的歌声。
二十年的修行,像树上的耳亡失了踪迹,
一个拳头有何用处呢?
我尽情展示了一生的闲逸本领,
但赤鳞无奈地落入了瓮中,叹息不已。
诗意: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归隐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之情。诗中的归来者,可能是一位游子或修行者,他挂着茅草编织的烟蓑,仿佛回到了自然的怀抱。然而,他在山林中的生活并非完美无忧,他感到心力交瘁,疲惫不堪。在寂静的山林中,他听到了佛法的吟唱和牧牛人的歌声,这些声音与他内心的追求相呼应,带给他一丝慰藉。然而,诗的结尾却显露出诗人的无奈和困惑,他认为自己二十年的修行似乎毫无所获,就像树上的耳亡失去了踪迹,一个拳头似乎无用武之地。尽管他曾尽力展示自己的才能和闲逸本领,但最终却无法摆脱世俗的束缚,感到自己如同被困入了一个无法逃脱的瓮中。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人通过描绘归来者的形象和周围环境的变化,表达了一种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之情。诗中的"萝茑挂在烟蓑上","钓月和耕云"等意象,生动地展示了归隐者的生活场景,同时也暗示了他内心的追求和迷惘。诗人通过对佛法咏唱和牧牛人歌声的描绘,表达了对精神寄托和自然生活的渴望,以及在纷繁世事中寻求片刻安宁的愿望。诗的结尾,以"二十年树耳亡疑著,一个拳头得用麽"的反问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修行和努力的怀疑和无奈之情,以及对世俗功利的嘲讽。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内心情感的交融,展示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真善美追求的迷思。
滔滔皆鲁客,难得是心知。到寺多同步,游山未失期。云低春雨后,风细暮钟时。忽别垂杨岸,遥遥望所之。
阴阳内感相交结。有铅汞、分八卦罗列。金鼎炼黄芽,正一阳时节。子后午前方进火,向玉炉、烹成白雪。通彻。这玄关、深奥难轻泄。因师指诀幽微,把金丹大药,将来分说。捉住虎龙精,自然日月。造化天机人怎晓,换俗骨、永无魔折。超越。望仙都稽首,朝元金阙。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药产西南坤地,金丹只此根宗。学人著意细推穷。妙绝无过真种。了一万般皆毕,休分南北西东。执文泥象岂能通。恰似哑人谈梦。
分明七宝更休论。七座门开各有门。一四一三各彼吞。返阳魂。便是
闻说楼居似地仙,不知门外有尘寰。幽人隐几寂无语,心在飞鸿灭没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