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芰红蕖照眼新,池塘风软起青苹。
远山碧映重林暮,委径香传别洞春。
五月独为长道客,沧浪自有濯缨人。
谁知雅意在丘壑,惭对箕嵩愧路尘。
李廌(一○五九~一一○九),字方叔,号太华逸民(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六六《书月巖集后》)、济南先生(宋谢采伯《密斋笔记》卷三),祖先由郓州迁华州,遂爲华州(今陕西华县)人。早年以文章受知苏轼。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苏轼知贡举,得试卷以爲廌作,置之首选,而是科廌竟下第,所以轼有“平生漫说古战场,过眼还迷日五色”(《送李方叔下第》)之叹。后再举亦失利,遂绝意仕进,定居长社。徽宗大观三年卒,年五十一。有《济南集》(一名《月巖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八卷,其中诗四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李廌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近人李之鼎宜秋馆《宋人集》丙编本(简称宜秋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过阎氏桥亭》是宋代李廌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翠绿的芰荷和鲜红的蕖蓉映入眼帘,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池塘中微风吹拂着柔软的青苹果。远处的山峦呈现出淡淡的碧绿,映照在浓密的树林中,夕阳西下时更是美不胜收。曲折的小径上飘散着芳香,将春天的气息传递到别洞中。五月,我独自作为长途旅行的客人,而这片沧浪江自有濯缨之人。谁能理解我心中高雅的意境在这丘壑之间流转,我感到惭愧,对比起箕山和嵩山,我真是微不足道。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阎氏桥亭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自身的自嘲之情。诗中的自然景物充满生机和美丽,绿芰和红蕖的色彩给人以新鲜感,池塘中的青苹果在微风中轻轻起伏。远山的碧绿和林木的映衬,使整个景色更加迷人。诗中还提到了委径香传别洞春,表达了春天的气息和香气弥漫在山林之中。诗的后半部分,作者用自己作为长途旅行者的身份,与沧浪江的濯缨之人形成了对比,抒发了自己对自身平凡的感叹和对高雅意境的向往。作者以箕山和嵩山作为对比,显示出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表达了对雅致和卓越的追求。
这首诗词虽然篇幅短小,但通过对阎氏桥亭景色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敏感和对高尚境界的追求。同时,通过自我贬低的方式,凸显了自己的渺小和不足,表达了对高雅意境的敬畏和向往。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和精练的形象,展示了宋代诗词的独特韵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九重深锁禁城秋,月过南宫渐映楼。紫陌夜深槐露滴,碧空云尽火星流。清风刻漏传三殿,甲第歌钟乐五侯。楚客病来乡思苦,寂寥灯下不胜愁。
二月起蚕事,伐桑人阻饥。已伤持斧缺,不作负薪非。聊给终朝食,宁虞卒岁衣。月光无隔碍,直照破荆扉。
岭上老梅树,岁晚等风木。霜风吹枯枝,曾有花如玉。茉莉抱何性,犯此炎暑酷。琢玉再为花,承以敷腴绿。怜渠一种香,偏历寒与燠。空庭三更月,酒醒人幽独。有如高世士,含情不虚辱。时於寂默中,至意微相属。鼻观既得趣,就枕便清熟。梦中见灵均,九畹皆芬馥。
病厌追游嬾举觞,今年闭户作重阳。香烟袅袅闲萦几,书卷纷纷静满床。斜日更增秋惨淡,黄花应怪客凄凉。长安光景还如昨,谁醉城南杜曲旁?
绿暗红稀春已暮,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柳絮欲停风不住,杜鹃声里山无数。竹杖芒鞋无定据,穿过溪南,独木横桥路。樵子渔师来又去,一川风月谁为主。
高僧居物外,有户昼常扃。海阔知天大,泉甘识地灵。一帘春月静,数点列山青。便卜归欤计,移文休勒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