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弓风俗可伤嗟,满目清溪与白沙。
封域虽长编户少,隔山才见两三家。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过新馆罕见居人》是苏颂创作的一首宋代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引弓风俗可伤嗟,
满目清溪与白沙。
封域虽长编户少,
隔山才见两三家。
诗意:
这首诗词以作者游历新馆的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他所见所感。作者在观察当地的人们引弓的风俗时,感叹人们的艰辛和辛苦。他看到了清澈的溪流和洁白的沙滩,景色美丽宜人。然而,尽管这片封建地域很大,却很少有人居住,只隔山才能见到两三户人家。
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新馆的所见所感,给人以深思。首句"引弓风俗可伤嗟"表达了作者对引弓风俗的感叹,暗示了当地人民的辛勤劳作和生活的艰辛。第二句"满目清溪与白沙"则以景色描写为背景,展现了新馆的美丽景色,清澈的溪流和洁白的沙滩构成了一幅宜人的画面。接下来的两句"封域虽长编户少,隔山才见两三家"则表达了新馆地域辽阔但人烟稀少的情况。通过对比,显示了新馆的荒凉与孤独,也让人对这片地域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这首诗词运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生动的景色描写和对人居环境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现实的观察和感慨。同时,这首诗还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土地的关系的思考,引发读者对人生、社会和环境的思考。整体而言,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对现实境况的思考,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平仄度此曲,俾歌之岁在永和,癸丑暮春,修禊兰亭。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湍激,映带山阴。曲水流觞,群贤毕至,是日风和天气清。亦足以,供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悲夫一世之人。或放浪形骸遇所欣。虽快然自足,终期于尽,老之将至,后视犹今。随事情迁,所之既倦,俯仰之
雁荡奇峰绝比伦,巍然森列应天文。光联奎壁期公辅,名显瑶阶欲致君。峻极冷擎中夜月,峥嵘突出半空云。进行正尔需贤佐,光岳钟灵气未分。
寄将一幅剡溪藤,江面青山画几层。笔到断厓泉落处,石边添个看云僧。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凛如秋月照虚空,遇水留形处处同。一瞬自成千亿月,精神依旧满胸中。〈俗言:“以镜予人,损己精神。”故解之云。〉
斜凭绣床愁不动,红销带缓绿鬟低。辽阳春尽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