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叫山旁一水源,北流迢递势倾奔。
秋来注雨瀰郊野,冬后层冰度辐辕。
白草悠悠千嶂路,青烟袅袅数家村,终朝跋涉无休歇,遥指邮亭日已昏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过土河》是宋代文人苏颂的一首诗词。这首诗通过描写土河的景色和自然变化,表达了人们在艰苦环境下不断奋斗的精神。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长叫山旁一水源,
北流迢递势倾奔。
秋来注雨瀰郊野,
冬后层冰度辐辕。
白草悠悠千嶂路,
青烟袅袅数家村,
终朝跋涉无休歇,
遥指邮亭日已昏。
这首诗词通过描写土河的特征和变化,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色。土河源自长山之间,一路向北流淌,水势汹涌奔流。在秋天,土河为郊野注入了丰沛的雨水,使得大地一片瀰漫着雨雾的景象。冬天过后,河面结冰,冰层堆积如山,驾车经过时需要辐辕(车辐)的帮助。
诗中提到了白草和青烟,形容了土河两岸的景色。白草在千嶂间茂盛生长,给人一种广袤的感觉;青烟袅袅升起,象征着远处村庄的炊烟。诗人用这些景物来突出土河两岸的人烟稀少,表现了艰苦环境下人们的孤独和坚韧。
诗的最后两句描述了人们在土河边长时间的跋涉,他们一直在路上,没有停歇。他们望着远处的邮亭,指着夕阳西下,意味着一天的劳作已经结束。这里也可以理解为人们的心情已经疲惫,希望能够休息。
整首诗词通过对土河景色的描写,折射出人们在艰难环境下的坚持与奋斗精神。作者苏颂以简洁而准确的语言,展示了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艰辛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首诗词以其朴实的描写和深刻的内涵,引起人们对人生坎坷与奋斗的深思。
扇従日本来,风非日本风。风非扇中出,问风本何従。风亦不自知,当复问太空。空若是风穴,既自与物同。同物岂空性,是物非风宗。但执日本扇,风来自无穷。
鹄袍再着姑行法,雁塔重来定策名。大尹前呵宽贾岛,相君十反访州平。故溪旧有钓鱼石,平地今多陷马坑。不信天公囚两鸟,一鸣会遣百虫惊。
百金留一书,我心胡不喜。自朝至日暝,耽玩无穷已。复惭文未老,年既三十四。更后四十年,未必办兹事。
毋谓支山险,此山能几何。崎嵌十年梦,知历几蹉跎。
天明开秀{山/咢}。澜光媚碧堤。风荡飘莺乱。云行芳树低。暮春春服美。游驾凌丹梯。升峤既小鲁。登峦且怅齐。王孙尚游衍。蕙草正萋萋。
槎牙乱峰合,晃荡绝壁横。遥知紫翠间,古来仙释并。阳崖射朝日,高处连玉京。阴谷叩白月,梦中游化城。果然石门开,中有银河倾。幽龛入窈窕,别户穿虚明。泉流下珠琲,乳盖交缦缨。我行畏人知,恐为仙者迎。小语辄响答,空山自雷惊。策杖归去来,治具烦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