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密因离乱,机闲为太平。
山河虽设险,道德岂容争。
不究千一义,空传百二名。
遐方久无外,何复用鸡鸣。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过潼关》是宋代文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禁密因离乱,机闲为太平。
山河虽设险,道德岂容争。
不究千一义,空传百二名。
遐方久无外,何复用鸡鸣。
诗意:
诗词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观察和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思考。禁卫机构的存在是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而宁静和太平的境况则使得机构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虽然山河可以设立险阻,但真正的道德却不容许争斗。人们过分追求名利,却忽视了千变万化的道义真谛,只空传百二个虚名。远方的地方久已没有了外敌,为何还需要用鸡鸣来提醒?
赏析:
这首诗词以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对道德伦理的思考为主题,反映了邵雍对宋代社会的一些看法。首先,他指出禁卫机构存在的原因是因为社会的动荡和不安,禁卫的重要性与社会的稳定息息相关。然而,一旦社会趋于平静,禁卫机构的作用就会变得多余。其次,邵雍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认为山河的险阻虽然可以阻挡外敌,但真正的道德伦理不应该容许争斗和冲突。他指责人们追求名利,却忽视了道义的真谛,只空传一些虚名,暗示人们应当重视道德的修养和真正的价值观。最后,他以一个反问句结束,提出了一个思考:在遥远的地方已经没有外敌,为何还需要用鸡鸣来提醒?这句话意味着社会的和平和稳定,暗示人们不应该陷入过度的警惕与恐惧之中。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社会现象和道德伦理的思考,传达了作者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观察和思考。它提醒人们应当关注道德伦理的价值,追求真正的太平与和谐。
侵晓登楚山,山峻苦艰陟。半山忽阴晦,举手不可识。跻攀穿云过,赫然见日出。俯视云气中,汹涌浩无极。滉瀁雪海翻,兀硉寒冰立。蛟龙见或没,鬐鬣火旆赤。风雷恣訇磕,万车无辙迹。神君互麾诃,众怪争跳踯。变异从何来,万熊不可测。峰顶日晴明,下方惊雨急。倏尔寂无声,昏翳
丘壑胸中自广居,数椽茅屋小蜗庐。门罗莫谩惊乌鹊,户外曾来长者车。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周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行尽牛蹊兔迳中,忽逢平野四连空。意随白鹭一双去,眼过青山千万重。近岭已看看远岭,连峰不爱爱孤峰。一丘一岳知何意,疏尽官人著牧童。
古本凌空百尺过,根盘如石铁为柯。浓阴不碍金莲座,虚籁犹传玉树歌。倦客解衣频徙倚,老禅卓锡定摩挲。云门寺里梁朝柏,身上苔痕想更多。
万物久如渴,三冬一向晴。时无腊雪下,夜有瑞雷鸣。休咎占天意,悲欢见物情。山禽何所感,烂熳作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