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过三十六洞》

草深树密不见溪,但闻地底溪声回。
忽从山口渡流水,始知此溪山北来。

作者介绍

郑獬(一○二二~一○七二),字毅夫,一作义夫,纾子。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一七四)。通判陈州,入直集贤院、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英宗治平中出知荆南,还判三班院。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拜翰林学士(《宋会要辑稿》仪制三之三四),权知开封府。二年,出知杭州,三年,徙青州(《干道临安志》卷三)。因反对青苗法,乞宫祠,提举鸿庆宫。五年卒(《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二三八),年五十一。有《郧溪集》五十卷。原本久佚,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及《宋文鑑》、《两宋名贤小集》中辑爲二十八卷,其中诗六卷。《东都事略》卷七六、《宋史》卷三二一有传。 郑獬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民国卢靖辑《湖北先正遗书》所收《郧溪集》(蒲圻张国淦据京师图书馆所钞库本刊刻,简称张本,张本所附校勘记称张本校)、《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三三《幻云居诗稿》等。又自《舆地纪胜》、《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集外诗,编爲第七卷。

作品评述

《过三十六洞》是宋代郑獬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描绘草深、树密的环境,以及地底溪水的隐约声音,表达了作者在行走山间时的感悟和领悟。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草深树密不见溪,
但闻地底溪声回。
忽从山口渡流水,
始知此溪山北来。

这首诗词的诗意表达了作者郑獬在行走山间时的感受和体验。诗的开头描述了草木茂密、树木丛生的景象,但是却看不到溪水的踪迹。然而,仅仅通过耳朵,可以清晰地听到地底溪水的回荡声。在这种环境中,作者突然来到山口,看到了潺潺流淌的溪水,才意识到这条溪流是从山的北面流来的。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展示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草深树密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山林的浓密和生机,而地底溪水的声音则增添了一种神秘感和隐约的美感。诗的结尾,通过山口渡过的流水,让人们对溪水的来处产生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引发了对山水背后更深层次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简练的笔触和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敏感和探索精神。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山林的宁静与神秘,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微妙而奇妙的关系。

  • 《五年二月朔投晓到岩寺适值亡女忌日因而饭僧》

    沐雨冲风夜向晨,九龙岩畔报中春。行庖一供山僧饭,下咽甘□不笑贫。

  • 《试笔》

    试笔山窗竹影凉,闲临小字换鹅章。定巢燕子时飞过,带得残花落纸香。

  • 《过山庵》

    天地一间屋,心安到处家。淡中尝世味,吟里足生涯。煨芋频添炭,烹泉旋品茶。空山无纸帐,梦不到梅花。

  • 《偈五首》

    一九与二九,相逢不出手。冻得鸱吻头,面南看北斗。诸禅人,晓不晓,地炉火冷莫嫌寒,更有樵夫赤脚走。

  • 《葵藿倾太阳》

    葵藿比君子,卑棲亦自荣。叶随朱夏盛,心逐太阳倾。大象无私照,孤黄不并生。风稍轻转影,云日澹留明。连茹怀君志,同根念旧情。拾遗千古恨,难夺峦轩英。

  • 《丁巳春夏之交巨浸屡至小民艰食郡侯请诸寓贵》

    趁晴亦欲强追陪,争奈浓阴墨样堆。燕子才衔春色至,鹁鸪又唤雨声来。从教野草争先长,勒住名花莫浪开。世道而今总如此,竹关深闭且擎杯。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