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过庞佑甫》

半亩方园水到门,地偏人静恰如村。
声名不用卿王衍,文字真能仆屈原。
举世知君如我少,平生学道欲谁论。
何时共结柴桑社,篱下烽来菊正繁。

作者介绍

韩元吉(一一一八~?),字无咎,号南涧翁,祖籍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南渡后居信州上饶(今属江西),维玄孙,淲父。早年尝师事尹焞,初与从兄元龙试词科不利,后举进士,爲南剑州主簿。高宗绍兴二十八年(一一五八),知建安县。孝宗干道元年(一一六五),爲江南东路转运判官(《景定建康志》卷二六)。后出入中外,两知婺州,一知建宁府等,入朝爲中书舍人、大理少卿、龙图阁学士、吏部侍郎等,中间曾出使金国。官至吏部尚书、颍川郡公。晚年退居信州,淳熙十三年(一一八六)尚存世。有《南涧甲乙稿》七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 韩元吉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南涧甲乙稿》爲底本,校以武英殿聚珍本(简称聚珍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过庞佑甫》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韩元吉。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半亩方园水到门,
地偏人静恰如村。
声名不用卿王衍,
文字真能仆屈原。
举世知君如我少,
平生学道欲谁论。
何时共结柴桑社,
篱下烽来菊正繁。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静谧恬淡的田园景象,并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和追求学问的追求。诗中通过描述一个占地半亩的方园,门前有水流过的景象,以及地理位置偏远、人烟稀少的村庄,展现了一片宁静、恬淡的乡村氛围。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清净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词赏析:
这首诗词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行云流水地展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和学问追求的思考。首句“半亩方园水到门”,通过简洁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田园水乡的景象,门前有一条清澈的水流,给人一种宁静和和谐的感觉。第二句“地偏人静恰如村”,通过用词简练,表达了这个地方偏僻而人烟稀少,与村庄的宁静和恬淡相得益彰。

接下来的两句“声名不用卿王衍,文字真能仆屈原”,表达了作者对声名利禄的淡漠态度和对学问的追求。作者认为声名并不需要如同卿王衍那样追求,而文字却真正能够承载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让人想起了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强调了文字的重要性和价值。

接下来的两句“举世知君如我少,平生学道欲谁论”,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和同道者的困惑。作者认为世人对于像他这样的志同道合之人的了解很少,想要评价自己的一生追求和学问的道路,却无从得知。

最后两句“何时共结柴桑社,篱下烽来菊正繁”,表达了作者对于与志同道合的人们共同生活和追求的向往。柴桑社是一个传说中的山水田园之地,作者希望能够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共同追求学问和理想。篱下的烽火指的是边塞上的战争,而菊花则象征着丰收和美好的未来,作者希望在和平的环境下,共同享受生活的丰富和美好。

整首诗词通过对田园景象的描绘和对声名利禄与学问追求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和学问追求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宋代士人对于田园生活和理想境界的追求。

  • 《老学庵自规》

    尧德被四表,其本在身修。江河水稽天,发源乃涓流。人忍於搏虱,习熟且解牛。象箸与玉杯,漆器实其由。斯须失兢畏,恶名溢九州。始乎为善士,终可蹈轲丘。孰置汝太山?孰挤汝污沟?降福孰汝私?得祸孰汝雠?圣狂在一念,祸福皆自求。易箦汝所知,垂死勿惰偷。

  • 《沁园春(寿徐知院)》

    南渡盛时,壬寅之秋,生此伟人。是皇家柱石,端平君子,吾儒宗主,意一先生。自起丹山,晋登紫府,天下欣然望太平。至夷狄,亦慕吾中国,司马声名。愿君为尧舜之君。举一世民皆尧舜民。羡当年三渐,直声已著,近来四蜀,先虑尤深。事验平凉,眷隆当宁,指日须还公秉钧。愿公寿

  • 《倚楼》

    独倚危楼一望长,恼人情处是斜阳。神州更在斜阳外,纵使无情也断肠。

  • 《半醉》

    水向东流竟不回,红颜白发递相催。壮心暗逐高歌尽,往事空因半醉来。云护雁霜笼澹月,雨连莺晓落残梅。西楼怅望芳菲节,处处斜阳草似苔。

  • 《祁山歌上制帅闻敌退清水县作》

    祁山之西当太白,战士弯弓抱明月。散烧烟火夜宿兵,遥见狼头一星灭。明朝探骑前来报,为言敌死秦川道。牌使前呼大队回,鹅车砲坐埋青草。黄河口,清水头,不声呜呼咽河不流。军中遗言更惨酪,灵夏名王亦屠戮。中间被掠边丁苦,牧放牛羊食禾黍。牛羊得食人转饥。日想南朝拜降去

  • 《江上别柳中庸》

    秦人江上见,握手便沾衣。近日相知少,往年亲故稀。远游何处去,旧业几时归。更向巴陵宿,堪闻雁北飞。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