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水得凭槛,满川皆夕阳。
江山逢胜绝,手笔恨荒唐。
城郭蒙笼近,汀州杳霭长。
明朝又东去,尘土入衣裳。
文同(一○一八~一○七九),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初仕邛州军事判官。至和二年(一○五五)调静难军节度判官,嘉祐四年(一○五九)召试馆职。六年,出通判邛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改汉州。三年,迁知普州。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召知太常礼院。因议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歷知兴元府、洋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改知湖州。二年,赴任途中卒于陈州,年六十二。文同除诗外尤以墨竹知名,画家称文湖州竹派。后人编有《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附范百禄所撰墓志及家诚之所撰年谱。《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文同诗二十卷,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毛晋汲古阁重刊明万历三十八年吴一标刻《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爲底本,参校明万历四十年蒲以怿刊《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简称新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梁山舟校新刻本(简称梁校,藏南京图书馆),及近人傅增湘校汲古阁本(简称傅校,藏北京图书馆)。另辑录集外诗,附于卷末。
《过禄氏山齐》是一首宋代文同所作的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过水得凭槛,
满川皆夕阳。
江山逢胜绝,
手笔恨荒唐。
城郭蒙笼近,
汀州杳霭长。
明朝又东去,
尘土入衣裳。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经过禄氏山齐的景色和他内心的感受。诗人站在水边的栏杆上,眺望着满眼的夕阳。江山景色令人心醉,但同时也感到自己的才华与手笔无法表达这壮丽景色的美妙,对自己的文笔感到无奈和懊悔。城郭笼罩在近处,汀州的远处笼罩着一片朦胧的霭气。明天又将东去,尘土会沾染上他的衣裳。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内心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与自我的反思。诗人通过"过水得凭槛"的描写,展示了他站在水边栏杆上的姿态,以及眺望夕阳的景象。"满川皆夕阳"则表达了夕阳的辉煌照亮了整个河川,给人一种壮丽的感觉。然而,诗人在欣赏这美景的同时,也思考着自己的文学才华,觉得自己的手笔无法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这样的景色之美,从而产生了对自己文笔的无奈和懊悔之情。
诗中的"城郭蒙笼近,汀州杳霭长"描绘了城市景观的笼罩和远处汀州的朦胧,给人一种暗示的意境。最后两句"明朝又东去,尘土入衣裳"则表达了时间的流转,明天又将到来,诗人也会向东继续前行,而尘土则象征着时间的沉淀和岁月的痕迹,它们不可避免地沾染在诗人的衣裳上。
整首诗词以简洁而意境深远的语言描绘了作者的情感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展示了宋代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火宅煎熬地,霜松摧折身。因知群动内,易死不过人。
共踏长安街里尘,吴州独作未归身。昔年旧宅今谁住,君过西塘与问人。
白马曾骑踏海潮,由来吴地说前朝;眼前多少不平事,愿与将军借宝刀。
传与东坡尊舅。欲作栏干护佑。心性慢些儿,先著他人机构。虚谬。虚谬。这段姻缘生受。
背之不见与无同。
清远山前烟雨蒙,黄巢矶畔水连空。旋芟芦荻炊朝饭,更斫芭蕉补漏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