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刍随昼哭,数里至松门。
贵尽人间礼,宁知逝者魂。
笳箫出古陌,烟雨闭寒原。
万古皆如此,伤心反不言。
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略阳人。未冠,即以文章称,杜佑、裴胄交辟之。德宗闻其材,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兼制诰,进中书舍人,歷礼部侍郎,三知贡举。宪宗元和初,歷兵部、吏部侍郎,坐郎吏误用官阙,改太子宾客,俄復前官,迁太常卿,拜礼部尚书,同平章事。会李吉甫再秉政,帝又自用李绛,议论持异,德舆从容不敢有所轻重,坐是罢,以检校吏部尚书,留守东都。復拜太常卿,徙刑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二年,以病乞还,卒于道,年六十。赠左僕射,谥曰文。德舆积思经术,无不贯综,其文雅正赡缛,动止无外饰,而醖藉风流,自然可慕,为贞元、元和间缙绅羽仪。文集五十卷,今编诗十卷。 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畧阳人。元和十三年八月,以病自山南西道节度使任乞还,卒于道,年六十。补诗一首。
《观葬者》是唐代权德舆创作的一首诗,内容表达了人们在参加葬礼时的无奈和悲伤。
中文译文:
涂刍随昼哭,数里至松门。
贵尽人间礼,宁知逝者魂。
笳箫出古陌,烟雨闭寒原。
万古皆如此,伤心反不言。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葬礼的场景,以哀思万分的视角揭示了人们面对逝者的无助和悲痛。诗中以第一人称来表达观者的情感,通过对细节的描写,深入人心。
首节“涂刍随昼哭,数里至松门。”用简洁的词语表达了参加葬礼的人们的心情,他们用稻草搭起帐篷,在白天哭泣,数里行程才到达松门。松门代表墓地的门户,参加葬礼的人们走了很远的路程,来追思和送别逝去的人。
第二节“贵尽人间礼,宁知逝者魂。”表达了人们在参加葬礼时所尽的一切礼节,但也暗示了参与者对逝者灵魂的无知和疑惑。即使人们在世间对逝者尽了最大的尊敬和礼仪,但他们却不知道逝者的灵魂是否能够得到安慰,这也是人们内心的无奈和悲伤之情。
第三节“笳箫出古陌,烟雨闭寒原。”以音乐和自然景观的描绘来表达葬礼的庄严与悲伤。笳箫是一种乐器,古陌指的是古时的街道,烟雨和寒原则营造了一种凄凉悲伤的氛围,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葬礼场景的庄严和悲伤。
最后一节“万古皆如此,伤心反不言。”意味着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葬礼的情景都是如此。逝者的离去带给亲友们的伤心之情是无法言表的,这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思和对逝者的怀念之情。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沉的情感描写了参加葬礼的人们面临的无奈和悲伤,通过对葬礼场景的描绘,诗人成功地唤起了读者的同情之情。这首诗虽然短小,但却饱含思考和情感,具备唐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文章声价冠东曹,海上传闻复钓鳌。白帝云中须采药,夜郎月下得吹箫。古来直道犹三黜,今日忧时枉二毛。濯锦江头非泽畔,挥毫何用赋《离骚》。
侧手区区岂易遮,奔流一瞬卷千家。共疑智伯初围赵,犹有张汤欲漕斜。已坐迂疏来此地,分将劳苦送生涯。使君下策真堪笑,隐隐惊雷响踏车。
西风欹叶撼宫梧,早怯秋寒著绣襦。玉宇无人双燕去,一弯新月上金枢。
行马门阑宰胄巍,高冠长佩独委蛇。紫微自有申公学,太史还从从祖知。静嘿无非蒙力处,功夫全在不欺时。故家遗俗寥寥甚,忍听虞歌薤露悲。
鄱水滔天竟东注,气泽所锺贤可慕。文章浩渺足波澜,行义迢迢有归处。中江秋浸两崖间,逆洄与我相往还。我挹其清久未竭,复得纵观於波澜。放言深入妙云海,示我仙圣本所寰。楞伽我亦见彷佛,岁晚所悲行路难。
处处江边阁,悠悠客子诗。欲知岁不与,验取鬓中丝。风雨凄其作,江山益尔奇。怜渠不解语,有恨莫能知。